陈凌帆
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增口九年制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陈凌帆,女,2011年12月生,就读于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增口九年制学校七年级,品学兼优、自觉自律,曾多次荣获“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荣誉称号。
代表作品
风语郴韵——山魂水魄郴州情
参赛作者:陈凌帆(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增口九年制学校)
指导老师:何金梅(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增口九年制学校)
是谁,在莽山之巅系了一串松针铃铛?每当晨雾漫过苏仙岭的石阶,总有细碎声响从云深处传来。我是被这种神秘韵律唤醒的风,抖落满身星子般的清响,无意撞进了郴州的山水长卷。
初遇郴江时,江面还未散薄雾,惊起的白鹭群掠过我的发梢,翅膀掀起点点浪花里。我追逐着它们掠过高椅岭,芦苇丛中突然簌簌轻笑——原来早有调皮的枫叶挂在我衣襟,红得像郴人酿的米酒。
暑气蒸腾的午后,我溜进了苏仙岭的古祠,韩愈的题刻在斑驳光影里忽明忽暗,檐角铜铃被我轻轻拨动,惊醒了正在讲古的阿婆。她摇着蒲扇,郴语软糯得像刚出锅的水饺。语音未落,我已裹着故事飞向翠江、便江,正赶上龙舟竞渡。鼓点震得我骨节发颤,选手们的号子声循着桨叶飞溅的水花,在两岸青山间撞出层层回响。
当第一片银杏叶吻上我的脸颊,我知道秋天来了。沿着古驿道盘旋而下,我收集着韩愈的墨香、秦少游的叹息,还有晒场上临武鸭的咸香。飞过挂满红辣椒的屋檐时,突然被孩童的笑声绊住——他们举着风筝奔跑,线轴飞转间,我的衣角缠上了彩色飘带,带着整座城的斑斓,扑进了郴江如镜的怀抱。
这风掠过湘南起义纪念馆的檐角,便化作革命先烈的呐喊。1928年初,它裹挟着八角楼里的油灯微光,见证朱德、陈毅在此点燃武装斗争的烽火;它卷着黄沙堡、笆篱堡、圣公坛的硝烟,将战士们的热血洒向郴阳大地。如今,风里依然回荡着“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那些浸透血泪的红色故事,早已融入郴州人的骨血,成为这片土地最炽热的底色。
冬夜的郴城飘起细雪,我裹着米粉铺的热气钻进祠堂。围炉的瑶族老人们正讲着千年的故事,高吟着动人的歌谣,铜壶里的酒咕嘟作响。我绕着梁柱打转,把他们嘴角的笑意、唇间的歌谣,连同窗外枝头的冰凌,都酿成了岁末最温暖的诗行。
站在飞天山的丹霞赤壁下,看风掠过赤色岩壁,在纵横沟壑间奏响千年的长歌。松针铃铛仍在山间轻响,而我早已读懂这风声里的密码。郴山郴水不只是地理坐标,更是一代代郴州人用血汗与智慧镌刻的精神图腾。那些融入晨雾、嵌入歌谣、隐入烟火里的深情,是先民留给后人最珍贵的馈赠。我将继续带着这份厚重的记忆,掠过岁月长河,见证这座林中之城在传承与创新中,永远焕发出蓬勃生机;见证这郴山郴水郴情的美妙乐章,在天地间永续传唱、历久弥新!
作品点评
文章以灵动的笔触,赋予风以生命,将郴州的四季景致、人文风情、红色历史串联起来,全方位呈现了郴州的魅力。语言优美,善用拟人、通感等修辞,如“枫叶挂在我衣襟,红得像郴人酿的米酒”,生动且具感染力,令人沉醉于郴山郴水的美妙之中。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