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雨涵
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邝雨涵,女,2007年5月出生,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学生,曾多次获评校级“三好学生”、获县级“三好学生”。获宜章县守望春天征文一等奖;获第十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高中组湖南省一等奖;获第四届“语文报杯·时代新人说”征文大赛湖南省三等奖;获第五届全国中学生环境保护优秀作文湖南省三等奖等。
代表作品
遇见亘古山水
参赛作者:邝雨涵(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 )
指导老师:欧阳洁(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
有一位年轻的灵魂在古城向广宇发出历史的召唤的时候,脚步坚定地向我走来了。
正是暮色四合,最后一缕夕阳在江面上碎成万千金箔,郴江不语,将千年的时光揉碎在粼粼波光里。雾霭渐渐笼罩在飘荡的苏仙岭,更掩住几分青翠衣襟下岁月的褶皱。
面对这样一座古城,你会怎么看它?
它的老,它的静,它的不宣扬,它的不追逐,怎么就有一种别样的美呢?即使是白云千载,世殊事异,它的不迁移,怎么就有一种举重若轻的力量呢?
年轻的灵魂在我身旁停驻,深邃的、不合年龄的眸光带我跨过时空的广度。
“不识庐山真面目。”
苏仙岭传来松涛阵阵,宛若远古弥漫的梵音;东江湖晨雾缭绕,仿佛仙人遗落的素纱。三绝碑上,秦观的词,苏轼的跋,米芾的字,三位大家的神思交汇于此——历千年仿佛没有变故。古城的每一块石板,都镌刻着这样不灭的灵气,每一缕山风,都如此裹挟着历史的回响。裕后街斑驳的墙垣间,依稀可见昔日商贾云集的繁华;义帝陵的苍松翠柏间,仍能听到楚汉相争的鼓角争鸣。
“这些曾经惊天动地的故事,如今皆化为了这般悦人耳畔的絮语。”
梦呓般的声音若隐若现——凋落、衰败、变迁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物是人非的哀叹。世事无常的愁思,比起永恒的事物,变迁的事物才是常态,比起峥嵘岁月,日复一日的生活才是本质。“况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英雄老矣,美人迟暮,时间分子堆砌起的万丈高台皆化作粉末融入郴山,向每一位过路人轻语生命——他们颠沛流离的岁月中看见的最本质的生命。
“我们追寻的,或许不是某个确切的答案,而是在追寻的过程中,对生命本质的顿悟。”我向年轻的灵魂分享郴州万物给予我的,同时也在诉说我对这万物的领悟。
“不如再去听听人世间不同的想法?”
我点头,想来他们定想和我分享他们的顿悟。
在东江湖的木椅上,形形色色的郴州人向我说起郴山郴水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没有这些地方我们不晓得去哪里了……”“二千年了,没变过,你讲是不是有神仙保佑?”眯着眼的老人,伸手收了一下手臂,望着湖面悠然道。
顺着视线,我来到湖面看自己。湖水如镜,倒映着天边的晚霞,渔舟点点,我亦为这水墨丹青的一部分。“桃源望断无寻处……”远方荡漾起的歌声里藏着湖水的温柔,也藏着渔人世代相传的故事,这一刻,天地只剩这湖光山色,与那亘古不变的渔舟晚唱。
我忽然明白,生命的本质之于这千秋万代的不变,本就没有领悟。“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所有的理解基于永恒的外物,便都是同根同源。
此时的郴州之于我和老人,皆不仅仅是肉体的归宿那么简单。我以为我自然因长期生活在这儿失去了新意——也许老人更甚。我与老人提起出走时却宁愿守在这里。“此心安处是吾乡”我终还是缺了一颗不安的心。
“天下人攘攘,又有谁能真正看懂这山水。”我唉道。
年轻的灵魂不语,只让我回头。
奔流不息的郴州大道好似在傍晚与白天毫无变化——”其实大多数人从未看过这山水,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有比看懂山水更重要的责任。”
大道上的各色霓虹光迷了我的眼,路上的车牌号日日在变,两边的郴山却始终如一,它的坚守是为了能找到懂它的人吗?我问自己。不,我想不是的。它的坚守一定是为了给予而非得到,一定是为了万物而非自己。
郴道之上,人来人往。行路世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祈求,就连绝大多数向佛之人拜的都是自己的欲望。就在郴州大道上,在飞驰的汽车尾气间,人们释放自己的期望,宣告自己的梦想,那些卑微的、不甘的、负累的,那些向神明夙兴夜寝所求的一切,都沿这条路这座城走出奔向无尽的广宇去交付自己的努力。而不变的山水,见证了无数出走和回归,以它们的方式,用尽一切给人们的慰藉。
“不必急着懂这山水不是吗?它早就告诉你它不会变的。”年轻的灵魂抬头看天。
我也抬头看天。
天上已是月光一片。
我忽然明白,郴州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它的山水之美,更在于它给予每位过客的心灵慰藉。这亘古不变,既是一个人逃离自己的线路,也是一条回归自己的线路。年轻时这山水给予力量,一山一水都在催促人离开;过了中年,一草一木又召唤人回来。
“看来我不必再陪你走下去了,我沉睡了太久。”
年轻的灵魂转身向后,“我一觉醒来,时光已经飞过了二千年,郴州还是那个郴州。”
我看着他融化进了无数座郴山。
作品点评
本文以“年轻的灵魂”与“我”的对话为主线,将郴州山水化作时光容器。文字在虚实间流转,借山水永恒与人事变迁的对照,叩问生命本质与心灵归属。“逃离与回归”的哲思,随渔舟唱晚、大道霓虹自然浮现,语言如郴江粼波,既有诗意朦胧,又含岁月沉淀的厚重。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