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635.杨锦轩 | 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学生
2025-09-11 15:14:45

  杨锦轩

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杨锦轩,女,2008年1月出生,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学生。

创作背景:热爱文学,喜欢阅读与写作,擅长背诵诗文。作者是土生土长的郴州人,热爱家乡,希望把对家乡的解读诠释在作品中。

代表作品

故乡的林与月

参赛作者:杨锦轩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

指导老师:欧琴婷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

湘南的风,总裹着郴州山林的气息,漫过东江湖的水雾,漫过苏仙岭的青阶,漫进我心底。那些樟木与楠竹,在五岭余脉的褶皱里生长,像故乡摊开的手掌,托着明月,也托着我零散的乡愁。

暮色漫进山坳时,整片林便活了。樟叶沙沙,是老树在数过往的星子;楠竹修长的影子,斜斜映在青石板上,像谁遗落的箫管。我站在苏仙观后的古樟下,看月从郴江水面爬上来,银辉淌过山林,给每片叶、每丛竹,都镀上一层朦胧的薄纱。这时候,诗和远方都成了虚词,故乡的月与林,早把故事埋进我骨血——儿时在林里追萤火虫,月光把我们的笑影,拓在青苔斑驳的石墙上;外婆挎着竹篮,在林子里采八月札,说这野果沾了月光,最是清甜。

林子里的菌子,总藏着小心思。春雨刚润过土,枞菌就从腐叶里钻出来,棕红的伞盖,像不愿醒的梦。它们是山林的隐者,也是调皮的孩子,在“被采去煲汤”和“藏起来听风”里犹豫,一会儿躲在楠竹根,一会儿又冒头偷偷看路过的山雀。一场雨落,枞菌吸饱水汽,伞盖愈发润泽,摘回去丢进滚水,和腊肉同炖,香得能漫过整座山。这香里有月光的暖,有山林的慷慨,吃进肚里,连乡愁都成了可触摸的实在。

每棵树都有脾气。五盖山的云杉,笔直地往天上钻,风来便呜呜地吼,像要把天顶破;王仙岭的古樟,枝丫横斜得肆意,树皮皴裂如老人的掌纹,却把阴凉无私地铺给纳凉的人。樟叶簌簌往下掉,铺成金红的毯,风卷着落叶跑,像一群追不上月光的孩子。我跟着落叶走,想找个尽头,却撞见更深的林,才懂这林和生活一样,看着是羁绊,实则是托举——托着我们的惶惑,也托着不肯安分的向往。树影里漏下的月光,给每片落叶都镶了边,亮的暗的,荣的枯的,原是人生的模样。

再凶的风,也撼不动这片林;走得再远,故乡的林与月,始终是扯不断的线。在异乡的夜里,想起郴州的林,枝叶间漏下的月光,心就有了锚。“吾心安处是吾乡”,可我的安处,分明在湘南的山林,在东江湖漫上来的月色里。

月在郴州,也有不同模样。东江湖的月像银盘砸在水里,碎成千万条鳞,游船划过,搅碎一河星辉。我常蹲在龙女温泉旁的老树下,等月从林梢滑下来。月光撞进眼帘的刹那,心悸得厉害——想起故去的外婆,她总说“月是林里的灯,照着归人”,原来她的爱,从没浅过,只是被岁月搁在林子里,等我回头捡;想起少年时和伙伴偷摘杨梅,月光里的嬉笑,原是时光埋下的珍宝。分不清这情绪是甜是涩,月光漫上来的瞬间,心里却熨帖得紧,像外婆的手,轻轻拍着我背。

在林风里辨年岁,摸到的尽是旧时光的纹路。明知少年的月回不来,仍忍不住给自己织网,把那些月光下的片段,反复打捞。有时想,若能成林里的树多好,扎根在记忆的土,永远守着故乡的月。可世人都有脚,要去闯江湖,经了风雨,才懂回头望故乡。

我在林间跑,想追上当年的月光。穿林打叶声里,影子被拉得老长,恍惚间,少年的我和现在的我,在月光里重叠。累了,靠在断木上,听树汁在年轮里暗涌,想着要是能永远这样多好——像树生了根,像枞菌长在腐叶里,永远依附故乡的怀抱。

黄昏的风,带着些凉,催着人往前走。林子里的月,却把不舍的光,细细筛在我肩头。在外头受的委屈、经的迷茫,被这月光一照,化了几分。人总得和自己和解,幸有故乡的林与月,做无声的渡口。

留不住时光,就盼郴州的林常青,月常圆。待我再归时,五盖山的云杉还在望天,东江湖的月仍在等我,枞菌还藏在楠竹根,外婆采过八月札的枝丫,仍悬着清甜的月光。


作品点评

本文以郴州的林与月为经纬,编织出细密的乡愁。樟楠的气息、枞菌的鲜香、月光的清辉,与外婆的记忆、少年的嬉闹交织,让自然之景成为情感载体。笔触温润如月光漫过枝叶,于树影斑驳中见人生哲思,将“吾心安处”的怅惘与眷恋写得绵长动人,读来似有林风拂面,余韵袅袅。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吴娜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