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恩
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李欣恩,女,2009年10月出生,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学生,获2024年12月校艺术节比赛二等奖;获2025年5月宜章县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四等奖。
代表作品
郴山郴水郴情
参赛作者:李欣恩(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
指导老师:张 菁(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
在这片广阔的湘南大地中,郴州如同一颗被山水浸润的翡翠,闪烁着独特的人文光芒。郴山巍峨,郴水灵动,共同孕育了这片土地上的深厚情感与人文积淀。从秦观笔下“郴江幸自绕郴山”的千古绝唱,到当代郴州人建设生态家园的生动实践,郴州的山水与人文始终交织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这座城市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意栖居,不仅在于自然风光的秀美,更在于人与山水之间建立的精神联系与文化认同。
郴山的轮廓是游子梦里的脊梁,郴水的波光映照着母亲的眼眸。
郴山的雄奇险峻,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精神骨骼。苏仙岭上云雾缭绕,传说汉代苏耽在此修道成仙,留下“橘井泉香”的济世佳话;万华岩溶洞奇观,是大自然用亿万年时光雕刻的艺术殿堂;莽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华南虎的踪迹虽已难觅,但生物多样性依然在此繁衍生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历郴州时,曾赞叹“寸土无丽”。郴山不仅给予郴州人物质上的馈赠,更塑造了他们如山般坚毅的性格。在宜章,朱德、陈毅在此打响的湘南起义第一枪。“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郴州的山正因为承载了无数人文故事而显得格外厚重。
郴水的温柔灵动,涵养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东江湖烟波浩渺,被誉为“湘南洞庭”;郴江穿城而过,见证了郴州千年的变迁。水是郴州的灵魂,也是文人墨客不竭的灵感源泉。唐代诗人刘禹锡连任郴州刺史时,写下“山秀而高,水清而驶”的赞语;北宋词人秦观被贬郴州时,面对郴江发出“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叩问,将个人命运与河流融为一体。丹霞地貌与碧水相映,两岸有千年悬棺、侍郎坦等古迹。水赋予了郴州人灵动开放的品格,也教会他们顺势而为的智慧。今天的郴州人深知,只有保护好这一泓清水,才能让城市永葆生机。东江湖的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成为郴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
郴情的人文温度,使这座城市超越了地理概念,升华为精神家园。千百年来,中原文化与湖湘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形成了郴州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炎帝神农在嘉禾教民耕种的故事,体现了农耕文明的智慧;义帝陵的苍松翠柏,诉说着秦汉之际的历史风云;湘南起义的红色记忆,彰显了郴州人的革命热血。这种深厚的人文积淀,转化为当代郴州人建设家乡的激情与创造力。汝城热水镇的温泉养育了百岁老人群体,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奇迹;临武鸭、永兴冰糖橙等地理标志产品,将郴州味道传遍大江南北;每年举办的山水旅游节,让更多人领略“林中之城”的独特魅力。郴情是一种归属感,是对脚下土地的深情眷恋,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
郴山郴水郴情,构成了郴州的城市意象与精神坐标,更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每一寸土地都刻着故事,每一缕清风都带着乡音。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郴州的实践启示我们:城市发展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与自然的对话;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创造性的转化。当人们漫步在苏仙岭的绿荫小道,泛舟于东江湖的碧波之上,品尝着鱼粉的鲜香辣爽时,感受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这种诗意,源于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我们要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郴州告诉我们,真正的故乡,永远是那个能让心灵安顿的地方。
作品点评
本文以“郴山郴水郴情”为脉络,串联起郴州的自然奇景与人文积淀。从苏仙岭、东江湖的灵秀,到秦观诗句、湘南起义的厚重,再到当代生态实践的鲜活,层次丰盈。文字兼具诗意与哲思,既展现山水与人文的交融,也传递出对自然的敬畏与文化自信,读来如沐清风,尽览郴州神韵。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