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691.胡妍蕾 | 郴州市宜章养正中学学生
2025-09-16 16:02:42

  胡妍蕾

郴州市宜章养正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胡妍蕾,女,2009年1月出生,郴州市宜章养正中学学生,获2025年6月校艺术节绘画比赛二等奖;获2024年11月校历史手抄报比赛一等奖;获2024年11月校“优秀志愿者”称号。

代表作品

郴山为骨,郴水为魂,郴情为脉

参赛作者:胡妍蕾(郴州市宜章养正中学

指导老师张  菁郴州市宜章养正中学

晨雾漫过苏仙岭的石阶时,总带着些湿漉漉的诗意。我踩着被露水浸润的青石板往上走,听见远处京广铁路的汽笛声与白鹿洞的流泉撞在一起,惊起几只山雀,衔着晨光掠过山腰的古松。这是郴州刻在我记忆里的清晨——山是静默的老者,水是灵动的孩童,而藏在山水褶皱里的,是一代代人焐热的郴情。

郴山的骨,是青灰色的。苏仙岭的石壁上,秦少游的《踏莎行》还在洇着千年的湿意,”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问句,被山间的风反复诵读。小时候总爱趴在三绝碑上数那些凹凸的刻字,指尖划过苏轼的跋、米芾的书,仿佛能触到三位文人跨越时空的掌温。后来才懂,这山从不是困人的牢笼,而是给漂泊者的温柔怀抱——就像那郴江,看似绕山而行,实则早把山的魂魄揉进了每一朵浪花里。

郴水的魂,是碧绿色的。东江湖的晨雾最是淘气,总在黎明时披上白纱,把湖心的小岛变成仙境。爷爷曾撑着木船带我去看撒网的渔夫,网一撒,雾就跟着动,银亮的鱼鳞在网里蹦跳,像把星星揉碎了撒进水里。他说这湖底沉着半座古城,当年修水库时,祖辈们把家什打包搬到高处,却把对水的眷恋种在了岸边的橘树上。如今那些橘子熟了,沉甸甸地压弯枝头,剥开时满是清甜,那是湖水酿了三十年的乡愁。

而郴情,是藏在烟火里的暖。裕后街的青石板被几代人的脚印磨得发亮,李家的米饺摊一摆就是四十年,蒸笼掀开时,白雾裹着米香能飘半条街。张奶奶总爱往我碗里多舀一勺酸豆角,说细伢子长身体;剃头匠王叔的铜盆永远擦得锃亮,剃刀划过头皮时,会讲些苏仙跨鹤的老故事。去年冬天回郴州,发现街尾新开了家咖啡馆,玻璃窗上却贴着免费供应姜茶的红纸条,穿汉服的姑娘笑着递来一杯,暖意从舌尖一直淌到心里——原来这份情,从不是守旧的固执,而是像郴江的水,既能载着古船,也能托起草木葱茏的新梦。

离乡那天,我又去了苏仙岭。山风掠过树梢,送来东江湖的潮气,混着裕后街的米香。忽然明白,秦少游的问句原是不必答的——郴江流向潇湘,却把郴山的影子带向了更远的地方;就像我们这些走出去的郴州人,无论身在何处,血脉里总淌着郴水的清冽,骨子里总藏着郴山的坚韧。

这山,这水,这情,早已不是地理的坐标,而是刻在生命里的胎记。它让每一个郴州人知道,无论走多远,总有一片雾会为你在清晨升起,总有一汪水会记得你最初的模样。


作品点评

本文以细腻笔触勾勒郴州的山水与人文,苏仙岭的诗句、东江湖的晨雾、裕后街的烟火,在记忆碎片中晕染出浓浓的“郴情”。文字如郴州的山水般灵动,将历史厚重、自然诗意与市井温情熔于一炉,字里行间满是对故土的眷恋,读来余韵悠长。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