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银
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邓银,女,2007年11月出生, 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学生。热爱文学创作,多次获得“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荣誉;创作的《时光为序,真心为引》在第二十届(2024-2025)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荣获湖南赛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创作背景:《洛角塘的时光褶皱》 以家乡宜章县白沙圩乡洛角塘村为依托,作者选取1960年、1987年、2025年三个时间节点,串联起爷爷、爸爸与“我”三代人的乡村生活随想片段,传递出对乡土文化的眷恋,以及时光流转中不变的家园情怀。
代表作品
洛角塘的时光褶皱
参赛作者: 邓 银(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 )
指导老师: 吴巧萍(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
春・1960
冻土刚松透的三月,晨雾裹着寒气爬过田埂。我攥着木柄锄头站在秧田边,指节冻得发僵,哈出的白气在眉骨凝成霜。土坯墙的裂缝里塞着去年的稻草,风一吹就簌簌落,像老屋在打寒颤。
灶房的铁锅三天没冒过米香了。婆娘把野菜剁碎了掺进糙米里,蒸出的糙米饭噎得能硌掉牙。我蹲在门槛上啃着,看她把仅存的半袋谷种倒进瓦罐,用棉絮裹了三层藏进床底。“留着春种”,她说话时喉结动了动,颧骨在油灯下像两块瘦石头。
晒谷场的石碾子早停了,碾盘缝里长出的野草比指节还长。队里的广播喇叭挂在老槐树上,锈得只剩根铁丝晃悠,喊出的口号被风吹得七零八落。我扛着锄头往山坳走,路过祠堂时,看见泥墙上新刷的标语——“人勤地不懒”,红漆被雨水冲得淡了,倒像是哭红的眼。
夜里躺在竹床上,能听见屋后的小溪冻裂的脆响。我在油灯下纳鞋底,麻线穿过布面的声音,比村里的狗吠还稀。“等收了新米”,她忽然说,把针别在发髻上,“给崽买双解放鞋”。我没接话,摸了摸枕头下的铜烟锅,烟丝早就空了,只剩层黑垢。
夏・1987
蝉鸣把日头叫得滚烫时,晒谷场的竹匾排得像鱼鳞。我踩着木梯往阁楼搬新收的稻谷,木楼板被压得“咯吱”响,混着楼下脱粒机的轰鸣,倒像洛角塘在哼小曲。
婆娘在井台边洗蓝布褂子,肥皂水顺着石板缝流进菜地,浇得黄瓜藤直冒嫩芽。“供销社来了永久牌自行车”,她拧着衣角说,水珠溅在晒得黝黑的胳膊上,亮闪闪的。我摸了摸口袋里的存折,数字在心里盘了又盘,够买半台打谷机了。
祠堂改的学堂里,孩子们在读“春眠不觉晓”。老师的确良衬衫洗得发白,袖口卷到肘弯,粉笔灰落满肩头。我路过时总往里瞅,看见儿子趴在木桌上写字,铅笔头攥得冒汗,课本的牛皮纸封面被他摸得发亮。
暴雨过后的月夜,稻穗在田里翻着银浪。我和婆娘坐在谷堆旁,数着竹筐里的谷粒。她忽然笑出声,说前院的鸡下了双黄蛋,要留着给孩子补脑子。风穿过新搭的谷仓,带着陈米的甜香,这味道比啥都实在——比1960年的野菜香,比广播里的口号真。
秋・2025
收割机的铁履带碾过田埂时,金黄的稻浪正往车厢里涌。我站在新修的水泥路上,看三叔公举着智能手机拍视频,镜头里的谷仓闪着铁皮的光,他喊“城里的娃快看”时,假牙在阳光下亮了亮。
老槐树下的石碾子被刷成了白,成了村里的“文物”。碾盘边围坐着穿花衬衫的游客,听穿旗袍的导游讲“农耕文化”,没人注意碾缝里还卡着半粒1987 年的稻谷。
祠堂早已改成了文化礼堂,红漆大门上挂着电子屏,滚动播放着电商助农的广告。我摸着墙上嵌的老照片——1960年的爷爷扛着锄头,1987年的爸爸站在谷堆旁,背景里的老槐树都在,只是树干粗了三圈,枝桠间架着5G信号塔。
我蹲在石碾子上玩平板电脑,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说要给同学看“爷爷的老家”。风掠过晒谷场改建的停车场,吹起一片从外地飘来的银杏叶,落在他亮闪闪的运动鞋旁——那鞋,比1960年的糙米软,比1987年的解放鞋轻,却没沾过洛角塘的泥。
暮色漫上来时,电子屏的光映红了祠堂的飞檐。我摸了摸老槐树的疤,1960 年的寒风吹过爷爷的皱纹,1987 年的蝉鸣落在爸爸的草帽上,2025 年的信号塔闪着灯,像串永远不落的星。洛角塘的土还是那捧土,只是长出的故事,早越过了山坳,顺着网线,长到了很远的地方……
作品点评
《洛角塘的时光褶皱》以三代人视角为经,1960年的饥寒、1980年的复苏、2025年的转型为纬,用谷种瓦罐、脱粒机、5G 信号塔等具象符号,串联起乡村从温饱挣扎到科技融入的变迁。老槐树、石碾子等意象贯穿始终,让时代洪流下的个体记忆有了扎根的土壤,字间满是对乡土的温情回望。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