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怡雯
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吴怡雯,女,2007年3月出生,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学生。热爱文学,曾多次获得“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称号;获第二十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三等奖;获2025年“读好书·写好字·讲好故事”读书笔记一等奖。
代表作品
郴山郴水·乡愁密码
参赛作者: 吴怡雯( 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 )
指导老师: 吴巧萍( 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
星火印记:一座城的红色基因
“爸,宜章也有红色记忆吗?”十年前的那个清晨,我趴在父亲肩头,望着车窗外掠过的莽山轮廓。摩托车引擎的轰鸣声里,他粗糙的手掌突然攥紧:“带你去看会讲故事的铜像。”
转过星火广场的街角,青铜铸就的身影便映入眼帘——那是朱德、陈毅昂首向前的姿态。父亲指着基座上斑驳的铭文:“1928年1月12日,他们在宜章打响湘南起义第一枪,2000多名农军扛着梭镖鸟铳,从这里奔向解放的曙光。”我抚摸着冰凉的金属纹路,指尖仿佛触碰到历史的脉动。炮弹壳熔铸的花环缠绕在基座四周,锈痕斑驳处凝结着岁月的重量。
穿过熙攘的广场,两进青砖院落悄然显现。斑驳的门环诉说着岁月沧桑,展柜里的梭镖、马灯泛着幽暗的光泽。最震撼的是那组群雕:挑着箩筐运送军粮的妇女、举着火把传递情报的少年,每个人的表情都凝固在冲锋的瞬间。讲解员手中的激光笔划过墙面:“看这面墙上的弹孔,是起义时留下的。”光束扫过之处,石灰剥落的墙体露出焦黑的肌理,像一本摊开的血泪史书。
暮色中的古宅恍若时光容器,煤油灯在展柜里投下摇曳的影子。突然传来一阵铿锵的湘南花鼓戏:“手拉风箱,呼啊呼地响,火炉烧得红彤彤,女婿来补锅,瞒了丈母娘……”循声望去,几位银发老人正坐在青石板上吹拉弹唱。二胡的呜咽与竹笛的清亮交织,竟将那段烽火岁月唱得温软绵长。晚风掠过屋檐下的风铃,叮咚声里,我仿佛看见那些年轻的面庞在月光下奔跑,他们的热血从未冷却。
光阴切片:一座湖的城市年轮
梧塘湖的黄昏是一本翻开的诗集。夕阳将云朵染成蜜糖色,柳条蘸着金粉在水面写字。我们踩着青石板走向摄影师时,两个孩子的笑声惊飞了白鹭——他们追逐的身影,恰似十年前我和表妹的模样。
“茄子!”快门按下的瞬间,晚霞正烧灼着湖面。如今翻看相册,照片边缘已泛黄,但湖畔的烟火气永远鲜活:卖糖画的老人手腕轻抖,金灿灿的龙凤在阳光下流转;穿汉服的姑娘弯腰采莲,裙裾沾满晶莹的水珠。暮色渐浓时,路灯次第亮起,蛙鸣与萨克斯风的旋律在湖面交织,恍惚间分不清今夕何夕。
沿着湖堤漫步,青石栏板上镌刻着历代文人题咏。《梧糖八景图》拓片镶嵌在碑廊里,“烟波渔唱”“平湖秋月”的题跋已漫漶不清。忽然瞥见一块新刻的诗碑,“无人机掠过碧波,5G信号塔倒映水中”,稚嫩的笔迹与斑驳的古碑相映成趣。湖心岛的观景台上,年轻的情侣正在拍摄汉服婚纱照,九嶷蓝的裙裾与湖水相融,恍若仙人遗落在人间的羽衣。
暮春三月,环湖跑道上人潮涌动。人们喘息惊醒了沉睡的古樟树,虬结的根系在石缝间蜿蜒,像一部刻在地下的编年史。摄影师按下快门的刹那,一位挑担老农正从桥洞下走过,竹扁担两端的箩筐里,装满了刚采摘的艾草与枇杷。
归途絮语:一条路的乡愁密码
高铁穿越南岭时,云雾在车窗外织就水墨长卷。车过莽山脚下,隧道群将天光切成碎片。手机导航突然跳出|“笆篱堡”的红色标记——那是明代军事要塞的遗址。外婆曾说,她的祖父曾是守寨的瑶民,用竹箭抵御流寇。如今铁轨在峭壁间盘旋,隧道的轰鸣惊醒了沉睡的山神,却惊不醒岩壁上残留的火药味。
车轮碾过减速带,鼻尖倏地钻进一缕清甜。路边的果农户摆出竹篾筐,金灿灿的脐橙堆成小山。“宜章脐橙甲天下!”老农用袖子擦着汗,刀刃切开果皮,橙香裹着山岚扑面而来。记得儿时偷摘果园的糗事:被马蜂蜇肿的眼角,换来外婆用井水冰敷时的嗔怪,还有那句“街上信给的哪懂山里甜”。
外婆掀开砂锅盖的刹那,腊肉的焦香撞上萝卜干的清香。灶膛里煨着的红薯糖水咕嘟作响,竹筷子搅动着琥珀色的糖浆,勾芡成黏稠的金丝。她絮叨着:“当年你太公挑盐去坪石镇,就在这条铁路线上……”话音未落,窗外好像闪过废弃的蒸汽机车库,红砖墙上“农业学大寨”的标语已褪成粉红。
当高铁再次提速,我的手机备忘录跳出未写完的话语:“莽山的雾凇冻住了时光,而外婆腌制的萝卜干在记忆里越陈越香”。这座城市从不固守旧模样:玉溪河生态廊道修建落成、老电影院用上了最新的激光大屏,但有些东西永远不变——比如归途时总会多买两斤脐橙,青黄果皮下藏着宜章夜雨的清冽;比如外婆总要在竹篮底层铺满晒干的艾叶,说这是“驱邪避瘟的祖传方子”;比如星火广场永远矗立着“年关暴动”主题雕塑,游子无论走多远都能望见那抹温暖的橘红……
端午怀志·考前寄情
参赛作者: 吴怡雯( 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
指导老师: 吴巧萍(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
执卷芸窗①磨寸颖②,秉烛书案照心明。
蒲香③一缕侵衣袂,笔底锋芒④蓄势行。
五色彩丝⑤系胸臆,敢将壮志叩苍冥。
十载寒窗孤影瘦,犹抱初心对月盟。
艾叶⑥悬门驱俗虑,榴花⑦映案助文思。
今朝笔阵⑧争雄处,昔日灯窗⑨刻志时。
莫叹征途多阻滞,且将墨韵⑩润神思。
胸藏丘壑⑪凌烟志,誓向龙门⑫展锐姿。
角黍⑬含甘酬苦读,楚骚⑭寄兴励情思。
青春未负星霜⑮改,浩气长随日月经。
又值端阳临大考,锋芒待试正当时。
愿将十载研磨力,直取云程⑯第一枝。
【注释】
①芸窗:指书斋,古代书斋常以芸香驱虫,故称。
②寸颖:指毛笔,代指笔耕之事。
③蒲香:端午节挂菖蒲的香气,此处借指节日氛围。
④锋芒:指笔尖的锐气,喻指应试的才思。
⑤五色彩丝:端午系五彩绳的习俗,这里象征对考试的美好期许。
⑥艾叶:端午节挂艾草的习俗,此处喻指驱散杂念。
⑦榴花:端午时节盛开的石榴花,象征热烈的志向。
⑧笔阵:比喻写作的阵容,代指考场作答。
⑨灯窗:指夜晚灯下苦读的场景。
⑩墨韵:指笔墨的韵味,代指学识修养。
⑪丘壑:比喻心中的格局与抱负。
⑫龙门:传说鲤鱼跃龙门化为龙,本诗代指高考这一关键关卡。
⑬角黍:即粽子,端午传统食物,此处借节日食物勾起对苦读岁月的回味。
⑭楚骚:指屈原的《离骚》,代指先贤的精神激励。
⑮星霜:指岁月流转,“星霜改”意为历经多年。
⑯云程:指远大的前程,“第一枝”喻指理想的成绩与未来。
作品点评
《郴山郴水·乡愁密码》是一篇饱含深情的佳作。文章以“红色基因”“城市年轮”“乡愁密码”为脉络,将宜章的历史与现实巧妙编织。 作者善用细节勾连时空:铜像、花鼓戏唱段激活红色记忆;梧塘湖的糖画与5G基站凸显岁月流转;脐橙甜香、腊肉焦香则让乡愁有了味觉锚点。文字兼具画面感与抒情性,如“云雾织就水墨长卷”“橙香裹着山岚”,在古今碰撞中,写活了宜章的精神肌理,是对乡愁的诗意解码。
《端午怀志·考前寄情》诗歌紧扣“高三考前”与“端午”双主题,融合端午挂艾、系彩丝、食粽子等元素,以“磨寸颖”“照心明”呼应原作“提笔”“斩月明”的动态感,用“十载寒窗”“笔阵争雄”刻画备考历程,末句“直取云程第一枝”既承端午“向上”的意象,又聚焦高考目标,融入高三学生的奋斗精神与对未来的期许。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