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嫣
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李雅嫣,女,2008年7月出生,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学生。初中获校级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高中获校级硬笔书法比赛二等奖。
创作背景:作者在一次寻找泉水过程中听到一个神话传说,逐写下此文。
代表作品
闻乡言,入圣域
参赛作者:李雅嫣(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
指导老师:罗花容(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
郴州的“郴”字,是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密码。溯其根源,篆书中“林”与“邑”交融,凝练成这方水土的符号,恰似一枚徽章,将“林中之城”的特质牢牢镌刻。当记忆回溯至儿时,“林中之城”的诸多景致在心底次第铺展:东江湖碧波万顷,似一块巨大的绿宝石镶嵌大地;高椅岭连绵起伏,陡峭崖壁书写着自然的雄浑……可最令我魂牵梦萦的,是藏着独家记忆的“蟒龙之山”——莽山。
酷热盛夏,河畔戏水的喧闹,难敌家中乘凉的惬意,我成了“宅家一族”。几日下来,爸爸终于“忍无可忍”,午后兴致勃勃邀我同去打泉水。起初,我百般推脱,奈何架不住软磨硬泡,最终还是妥协同行。同行的,还有年幼的弟妹。抵达水库旁的小泉眼,他俩瞬间化身“小助手”,欢欢喜喜帮着大人装水。一旁打水的老奶奶,一边忙活,一边和孩子们唠嗑:“乐水河呀,是蟒龙的血化成的,可得小心着,别摔进去哟!”“那蟒龙打哪儿来呀?”我也凑到孩子堆里,好奇地追问。老奶奶顿时来了精神,热情邀请我们去不远处西瓜摊后的屋子乘凉,慢悠悠唠起故事:“乐水河的源头是莽山,这山呐,是从前观音菩萨用来镇妖的‘蟒龙之山’哩!”
她向我们娓娓道来,“蟒龙之山”在瑶语里称作“莫徭山”,素有“云雾圣域”的美誉。说罢,翻出先前游览的视频给我们看。透过屏幕,玻璃观景台外的金鞭大峡谷,瞬间撞入眼帘:约四百米的峡谷,像一位巨人沉睡在云海怀抱,春日阳光为峰峦晕染粉黛,如同画师精心调弄的颜料;秋日,云海翻涌,化作层层雪浪,肆意奔腾;冬日,雾凇给林木披上银纱,整个世界银装素裹。乘索道穿行37公里,越过云海,便能望见金鞭神柱——这根百米之高、二十米之粗的花岗石单体柱,相传是上古战神镇守南岭的法器,静静伫立,将岁月的神秘默默收藏。
当神话的余韵还在耳畔回响,另一处鬼斧神工的杰作便映入眼帘——那便是五指峰的“刀片山”。1.4亿年前的冰川侵蚀,将花岗岩雕琢得如同刀削斧劈,山脊薄如刀刃,裸露的岩体宛如天神击溃的断壁残垣,冷峻而奇崛,无声诉说着岁月的力量。而更令人屏息的壮阔,则凝聚在莽山深处的“望粤台”。这座海拔1600米的“悬崖之巅”,是湘粤两省清晰的地理分野。垂直400米的花岗岩绝壁与身后磅礴的金鞭大峡谷互为映衬,构成雄浑的背景;向前眺望,广东方向葱郁无垠的林海铺展至天际,与近处裸露的岩壁形成了强烈的色彩碰撞,仿佛刚劲与柔韧在此对话。尤其在大雨倾注的春夏之交,云雾蒸腾,水汽弥漫,便生动诠释了那句“湘水托云浪,粤山悬蛟龙”的磅礴意境,仿佛当年被降服的蟒龙仍在云海间翻腾。
破晓时分,天际线随时间缓缓流转、渐变,初升太阳的金光,温柔簇拥着莽山。恍惚间又想起那日泉边的清凉,老奶奶讲起“莫徭山”时眼里的光,原来这云雾圣域从不是遥不可及的风景,而是“林中之城”写给岁月的诗,是儿时记忆里那捧带着蟒龙传说的泉水,凉丝丝淌过心间,成了一辈子都忘不掉的牵挂。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以诗意笔触串联传说与实景,从瑶语渊源到自然奇观,融神话色彩与地理风貌于一体,语言灵动,情感真挚,尽显“云雾圣域”的独特魅力。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