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673.杨云 | 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学生
2025-09-16 11:33:12

  杨云

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杨云,女,2008年9月出生, 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学生,南花溪文学社成员,曾多次在《楹联博览》《郴州诗韵》等刊物发表作品。

代表作品

南花溪赋

参赛作者:杨  云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

指导老师:谭德楠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

夫南花溪者,乃郴州市宜章县一六镇之灵秀胜境也。其源起青山之幽,蜿蜒于翠峦之间,流转于绿野之上。若仙娥遗落之玉带,轻盈曼舞,飘飏于天地六合之间,尽显婉约之姿。

观夫溪水,潺潺湲湲,澄澈见底。水底之沙石,圆润光滑,历历可数;摇曳之水草,柔若无骨,随波轻摆。日光倾洒,碎金满流,熠熠生辉;微风徐拂,涟漪层叠,似美人明眸善睐,顾盼生情。锦鳞戏于浅底,或潜游于水草之间,或相逐于清涟之内,悠然自得,为溪中凭添无限生趣,生机蓬勃,尽显自然之妙。

至若溪畔之景,四季殊异,各臻其妙。孟春时节,阳气初升,草木萌动。新叶抽嫩绿之芽,娇柔欲滴;野花绽缤纷之色,红黄紫白,争奇斗艳,芬芳盈袖。蜂蝶闻香而至,蹁跹其间,嘤嘤成韵,若仙乐轻扬,奏响春之欢歌。

炎夏之际,绿树成荫,枝柯交错,蔽日遮天。阴凉之处,暑气尽消。游人纷至沓来,或嬉戏于溪中,或纳凉于树下,欢声笑语,回荡林间,尽享自然之馈赠,得清凉之快意。

金秋之时,天高气爽,霜露初降。木叶泛黄,飘然而落,若金蝶漫舞,悠悠然随溪而下,逐水漂流,诗意绵绵,似诉岁月之悠悠。

隆冬雪至,银粟满空,素裹乾坤。溪畔玉树琼枝,晶莹剔透,宛如琉璃世界,又似瑶台仙境,静谧而圣洁,令人心醉神迷。

南花溪者,实乃乡民之倚也。忆往昔,童稚相携,戏水溪头。捉鱼摸虾,不亦乐乎;放筝逐影,快意非常。溪间之欢声笑语,皆为童年之珍忆,铭刻于心,永志难忘。及长,成人浣衣汲水,灌溉桑田。溪水默默滋养,惠泽一方,乡民赖之而繁衍生息,此溪之厚德也。

奈何岁月迁延,时移世易。工业之兴,虽促经济之进,然污水横流,侵扰清流,致溪流蒙尘,灵秀不再。幸乡民觉醒,护溪之心弥坚。治污举措频施,排污之患渐除;造林植木不懈,生态之美复归。

今时南花溪,碧水重还,清波荡漾。溪流潺潺如旧,清澈明丽如初。天光云影,徘徊其中;山川草木,皆映于内。此溪之重生,实乃人与自然和谐之果也。

愿斯溪常清,灵秀永驻,为一六镇之瑰宝,滋养万民,福泽后世,永续自然之诗意,长传岁月之佳话。


永兴银楼赋

参赛作者:杨   云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

指导老师:谭德楠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

湘南之野,郴水之阳,有楼名曰永兴,通体敷银,煌煌然若星坠于野,世称“天下第一银楼”。其耗银五万两,筑于二〇〇八年,乃千年冶炼文明之结晶,传统与创新碰撞之火花。今观其银壁生辉,如鉴古今,遂作斯赋,以咏其华。

溯夫永兴银史,肇始于汉,兴盛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汉时炉火初红,银锭始铸;唐室纹章精妙,银碗流光;明清官银北运,古道铿锵。千百年间,能工巧匠于斯采矿、碎矿、淘洗、冶炼,锤揲之下,银器琳琅满目,或为礼器,或为饰件,或为通货,载誉江南,名动京华。

至若银楼之筑,取法传统木构,外敷纯银为衣。飞檐斗拱,皆以银锻;雕梁画栋,尽是银妆。远眺之,如银龙蛰伏,光耀天地;近观之,若琼楼玉宇,精妙绝伦。二楼陈展,汉锭唐饰,明清器物,件件含韵,诉说银冶之辉煌,尽显匠人之神工。银楼者,非独建筑之奇,实乃千年文明之缩影也。

若夫传统技艺,非守旧而能存,必创新方得继。银楼之侧,工坊林立:老匠执锤,锻打“鱼子纹”,腕力千钧,传承宋韵;青年操机,建模数字化,指尖轻点,焕发新光。“银创大赛”之上,后起之秀以激光刻矿脉,用AR现古法,融汉锭之形于吊坠,赋花丝之美于潮玩,令千年银艺破圈而出,惊艳世人。

更有文创勃兴,跨界生辉:银制书签藏诗韵,生肖盲盒纳吉祥,甚至银锅宴客,银器入膳,让古老银文化融入衣食住行,焕发生机。此非数典忘祖,实乃古为今用,使银艺既存筋骨,又添新魂,于传承中创新,于创新中传承。

银楼巍巍,如师如友:谓其师者,展千年技艺,传匠人精神;谓其友者,纳青春活力,焕时代新声。学徒小李,锤打三月,掌心结茧,承古法之厚重;学子研学,VR探矿,3D制器,启创新之篇章。古今匠人,虽隔千年,然匠心相通,皆以精雕细琢为魂,以精益求精为志。

今之青年,触摸银壁,感知古人智慧;对话历史,汲取奋进力量。如大学生所言:“触银墙而感匠人心温,观古器而知文化厚重。”斯楼也,如长者低语,传千年之秘;似青年高歌,谱时代之章,使银火永续,文明长新。

暮色四合,银楼流光,映郴水而耀苍穹,载文明而启新程。其以银为体,以史为魂,以创为翼,引青年于传承中砥砺,在创新中翱翔。噫!银楼之辉,岂独白银之光?实乃文化之魂、青春之力,共铸时代光芒也!愿此楼长耀,银艺长青,让千年银文化,在新时代绽放万丈华光!



永兴观音岩赋

参赛作者:杨    云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

指导老师:谭德楠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

观音岩者,肇始于唐乾符,兴替千年,今存清构,乃湖湘佛教入永兴之始,亦为省保文物。其势嵌于峭壁,九层楼阁依山而筑,取“九九归一”之象,高三十丈,檐角如兽吻翘首,青黄琉璃覆顶,与穹顶天然弯拱巨石浑然一体。雕梁刻凤,画栋栖云,虽历风雨,犹见匠人心魄——天工与人力竞巧,石骨与木魂共生,恰似一部立体史书,载朝代更迭,承信仰薪传。

便江如练,绕岩而过,江心狮石盘踞,若神鳌守境。岩庵所在,十里峡谷蜿蜒,四季皆景:桃梨竞放,粉白缀崖,青瓦映霞,便江浮翠,蜂蝶逐香,禽鸟和鸣,恍入武陵仙境;绿树成幄,蔽日生凉,江流漱石,声若琴筑,偶有白鹭点水,碎玉溅珠,暑气顿消;枫燃千嶂,金辉漫阶,松风穿廊,钟磬悠远,落霞与孤鹜齐飞,潭影共天光一色;雪覆岩巅,琼枝玉殿,寒江静碧,石狮卧雪,天地一白,禅心自明。

昔徐霞客游此,记曰“江水环岩,深潭狮踞”,盖叹自然之奇,人文之胜,两相映照,妙不可言。

传说南海观音见永兴有“小南海”之灵,携童子、神狮驻跸,抛官帽成洞,于此修行。百姓感其德,筑庙奉祀,遂成圣地。历代文人过此,必登临题咏:岩壁题刻斑驳,或纪胜景,或抒胸臆;徐霞客游记存其形,无名雅士留其神,诗文与神话交织,共铸岩庵之魂。

今者香火缭绕,信众如织,观音像前,青烟入云,钟鼓之声荡涤尘心。此非独佛教道场,实乃众生精神栖所,千年信仰,在此生生不息。

岩庵静立,观沧海桑田,至今为湖湘文化之瑰宝。石阶留古人足迹,檐角衔今时明月,传统与现代在此和鸣——游人临此,抚石听涛,可悟自然之玄机,可思人文之厚重。便江水长流,岩庵魂不灭,其于喧嚣尘世中,恰似一鉴清流,照见古今,亦照见人心。

暮色四合,便江浮金,岩庵飞檐挂月,铜铃轻响。此声越千年,与山水同韵,与禅心共鸣,令观者忘俗,闻者忘忧。噫!永兴有此岩,如明珠在侧,照见灵秀山水,亦照见千年禅心。


作品点评

南花溪赋堪称当代乡土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其以古典辞赋之形,载生态保护之魂;用精雕细琢之笔,绘山水灵秀之美;借往昔今日之变,抒可持续发展之思。在艺术上延续了《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的山水书写传统,在精神上呼应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理念,兼具审美价值与现实意义。

永兴银楼赋》以银楼为轴,将千年银艺淬炼成一篇熔铸传统与现代的华章。其匠心独运处,可凝练为银之三重升华物质到精神的玄化、古今匠魂共振术、非遗活化方程式等“三重转化”的艺术密码,此赋最震撼处,在于将冷冽白银炼成滚烫的文化薪火——当大学生指尖划过AR银矿的虚拟脉纹,千年炉火已在数字原住民的视网膜上重燃。

永兴观音岩赋这篇文章以佛窟古迹为载体,熔自然奇观、人文历史与宗教哲思于一炉,更将坚硬岩体化作流动的精神载体:九层木阁是垂直的《金刚经》,便江流水是摊开的《坛经》,狮石蹲守成天然的须弥座。当暮钟声穿透千年,我们终于读懂观音岩的终极隐喻——这方峭壁本是天地雕琢的巨型佛龛,而每个临岩仰望的人,都成了龛中自在的觉者。文章在时空叠印间构筑出一座文学化的精神圣殿。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