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672.邓奥京 | 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学生
2025-09-16 11:29:58

  邓奥京

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邓奥京,女,2008年4月出生, 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学生,南花溪文学社成员,曾多次在《楹联博览》《郴州诗韵》等刊物发表作品。


代表作品

姚家村“长者食堂”赋

参赛作者:邓奥京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

指导老师:谭德楠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

粤有湘南福地,郴州宜章姚家。沃野平畴,承天地之膏泽;炊烟墟落,沐日月之清嘉。村墟之中,有长者食堂矗立,惠风所至,暖意无涯,乃桑榆之乐土,亦耆老之新家。

忆昔雷红青者,本为仕宦,心系故园。退而还乡,察村中耆宿之困:或形单影只,三餐无着;或力衰体弱,灶冷羹寒。遂倾囊十万,竭其私蓄,将废庠旧址,改作膳堂。经之营之,不数月而工成,辛辛劬劳,终得广厦安闲。

观夫食堂之内,窗明几净,桌椅齐整。白墙悬诫语,劝人惜粟;青案列餐盘,供客调羹。日将午夕,老幼纷至,或倚门而候,或围坐闲谈。论桑麻之丰歉,道邻里之暖寒,笑语喧喧,其乐陶然。

及开饭之时,长幼循序,取餐井然。三菜一汤,荤素得宜;少油少盐,味美且安。豆腐酿香,萝卜清甜,蛋丝柔滑,羹汤润咽。四元一餐,犹赖府库之助;数步而至,尽免炊爨之艰。众老对案大嚼,推杯换盏,诉平生之故事,话来日之团圆,孤独尽散,暮岁怡然。

若夫病残难行,卧床不起者,亦蒙眷顾。村中青年,踊跃为使,组成志愿之队,每日携食登门。虽风雨无阻,必奉热膳;纵寒暑不辞,但求周全。一碗饭菜,盛满腔情意;几里行程,连万户亲缘。

更有闲暇之日,红青率众,载歌载舞。或引吭高歌,或翩跹弄影,或举机摄趣,发于抖音。白发红颜,共娱共乐;古稀耄耋,同笑同欢。往昔寂寥之态,化作今日畅怀之颜。

今者,姚家长者,十有八九聚于斯堂。宜章一域,亦广推善政。自二O二四年始,四新建助餐之所,惠及三千五老;迄今已营十四堂,登记八千余人。八万餐次,馈以饱食;三千八送,暖至榻前。民皆称善,满意度高达九八,诚盛事也!

嗟乎!长者食堂,非独果腹之舍,实乃温情之渊。既解三餐之忧,复慰孤寂之叹。老有所养,养得身心俱健;老有所乐,乐得岁月皆甜。愿此仁德之风,长拂阡陌;普惠之政,永续年年。


永兴“东头野渡”赋

参赛作者:邓奥京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

指导老师:谭德楠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

粤若湘南古邑,永兴名区。便江如练,萦山绕郭;野渡临流,枕水而居。东头古渡,历岁绵久,阅尽沧桑,独显幽殊。

 观夫其地:江流宛转,似绸带之萦峦;渡口安然,若明珠之嵌渚。阶铺青石,经百载而莹滑;痕印履迹,历千帆而未芜。隙藏贝屑,是江潮之吻;岸植樟柯,乃岁月之符。芦苇丛生,摇风披靡;蜻蜓点水,掠波轻舞。泊舟数叶,杉木为材,补痕可见,系缆樟根,防其漂濡。

   溯其往迹:当交通之滞涩,为津梁之要途。连两岸之村落,通四方之商徒。晨曦初露,行人接踵;暮色将沉,舟楫纷趋。挑夫负重,踏石级之铿锵;商贩携珍,渡中流之浩渺。桨声欸乃,应和人声之嘈杂;波影摇晃,映照岁月之奔劳。

   逮至今时:路桥渐筑,舟楫渐疏。昔日繁闹,化为此际清虚。然渡未湮没,人犹守庐。偶有村氓往返,仍赖斯渡;常闻舟子候客,不废晨晡。

   盖其价值:非独在昔之舟车,更在于今之记忆。石痕木影,皆藏故实;山光水色,悉印变迁。遂为永兴一景,存地方之风情,留人文之印记焉。


作品点评

姚家村“长者食堂”赋》以姚家村“长者食堂”为窗口,窥见中国乡村养老的温暖变革——它不仅是“解三餐之忧”的物质空间,更是“慰孤寂之叹”的精神家园。其价值远超文学本身:当“白发红颜共娱共乐”的画面通过赋体重现,传统文体便在记录时代的过程中获得新生,而雷红青们“倾囊改庠”的义举,亦因文字镌刻而成为穿越时空的文明星火。

永兴“东头野渡”赋》以一座野渡为切片,完成对中国乡土变迁的微缩叙事——它不仅是便江上的物理坐标,更是一个地域的文化基因,当作者将“野渡”定义为“人文印记”,实则揭示了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那些看似废弃的旧物,恰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津渡。此文之于乡村振兴的启示,或许正在于提醒我们:每一条“东头野渡”,都值得在时代浪潮中锚定自己的坐标。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