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671.李艳 | 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学生
2025-09-16 11:25:09

  李艳

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李艳,女,2008年4月出生, 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学生,南花溪文学社成员,曾多次在《楹联博览》《郴州诗韵》等刊物发表作品。

代表作品

诗联咏郴州

参赛作者: 李 艳 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

指导老师: 谭德楠 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

1.咏姚家村“长者食堂”

姚村笑语喜相迎,长者堂中饭味盈。

心系民生谋善政,不辞辛劳践初情。

2.春日观弈

细柳绵绵观弈棋,残局已定落花悲。

开窗飘雨延十里,打伞送君离一时。

万里长空飞雁过,千山阔海去鹰驰。

少年当有青云志,他日蟾宫折桂枝。

3.南花溪冬日雪景  

寒雪路边积,雾凇树上依。              

芳亭嬉稚子,乐逐稚声移。

4.联题东江湖蜜橘

东江橘艳游人醉;

农户民辛笑脸开。

5.联咏临武梧桐书院

秀才书院勤翻卷;

进士梧桐闲作诗。



雷红青女士赞   

参赛作者: 李艳 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

指导老师: 谭德楠 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


于时光之长河,岁月之岸边,有姚家村者,因一女子而焕然一新。今日余至“长者食堂”,初见一老人,名雷红青,其人和蔼可亲,热情迎客,笑容暖人心扉。及至闻其事迹,不禁大为惊叹,心生敬意,乃作此赋以颂之。

昔青年时期,雷红青立远大之信仰。当知青下乡之际,毅然报名,奔赴乡村。于姚家村之工作,尽心尽力,一心为公。首解饮水之困,筹资金筑水库,甘泉涌流,润泽村民。继而,率众硬化通村、通组公路,修学校、长者食堂,开展绿化工程。敢为人先,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皆因热爱,故能坚守,以一己之力,改村落之旧貌,换新颜。

其人多才多艺,身兼数职。曾为知青,扎根基层;后为教师,育桃李;又任校长,兴学风;历任乡干部,服务乡里;执掌国企,创效益;终成村支书,领航向。一生奉献,无怨无悔,以巾帼之姿,展男儿之志,为乡村发展,倾尽心力。

在雷红青的引领下,姚家村旧貌换新颜。昔日荒芜之地,今成繁花似锦之境。通村公路如玉带环绕,长者食堂里欢声笑语,让老年人生活质量得到保障,绿树成荫。她以坚韧之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以智慧之头脑,规划乡村未来。她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更提升了乡村的精神风貌,让姚家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模范村庄。饮水不再困难,道路四通八达,食堂温暖如家,村庄处处皆是新气象。

雷红青,女中豪杰也。其德行高尚,其精神可嘉。于平凡岗位,铸非凡业绩;以微小力量,聚磅礴伟力。其事迹感人至深,其精神永垂不朽。愿后人效仿,传承其志,续写辉煌,让姚家村之明天,更加美好。



永兴“东头野渡”赋

参赛作者: 李艳 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

指导老师: 谭德楠(郴州市 宜章县第四中学

湘南之隅,便水之滨,有渡焉,名曰东头。其地隶于郴州永兴,锦里村畔,山环水抱,林木葱茏;舟楫时见,鸥鹭不惊。余慕名而至,欲一探其幽,遂赋以记之。

若夫晨曦初露,渡头微凉;远山如黛,近水含光。古木森然,枝柯交错;藤萝垂蔓,野花自芳。石阶苔滑,屐痕犹存;江风轻拂,衣袂生凉。余立渡口,望碧水东流,心随浪迹,意与山长。

忆昔明季,霞客徐公泛舟便江,过此称赏,叹曰:“余揽山水之胜,过午不觉其馁。”一言既出,斯渡遂彰。后人仰止,雕像巍峨;里程碑立,昭示四方。余抚石而思,仿佛见古人舟影,耳畔似闻其吟唱。

于是登舟而泛,波平如镜;山影倒悬,云光荡漾。舟行碧波之上,人在画图中央。岸畔老村,炊烟袅袅;水边浣女,笑语琅琅。斯时也,余非游客,乃时空之旅人;与古人对景,共话沧桑。

东头野渡,实乃自然之馈赠,历史之遗珠。山不在高,秀润可亲;水不在深,澄澈可鉴。余情悦斯境,遂赋以颂焉:碧水含烟,青山倒影;古渡遗风,霞客留踪。斯地有情,斯水有灵;斯人虽渺,斯文长存。吾辈后学,幸得登临;抚今追昔,感慨系之。愿山川无恙,风流永馨;赋以志之,聊表寸心。

赋成,余复倚树而坐,听江声潺潺,看云卷云舒。日影西斜,余晖洒金;渡口归帆点点,如诗如画。余心澄澈,若有所悟:山水之美,不仅在目,更在人心。东头野渡,诚可一游,亦可再游;更愿人共游而共护之。

时有村童嬉戏于岸边,手持竹竿,轻拨水草;老者倚门而坐,笑意盈盈,似在诉说陈年旧事。偶有飞鸟掠水而过,激起涟漪几圈,转瞬即逝,却令人心动不已。此情此景,皆成笔下诗意,亦入梦中画卷。


作品点评

《诗联咏郴州》这组诗联作品以郴州风物为题,展现了对民生、自然、历史的多维度书写。虽为短章,却各具特色,如一幅郴州风情长卷,既有饭味盈的烟火气,又有雾凇依的冰雪韵,更见践初情的赤子心。

《雷红青女士赞  》这是一篇主题突出、情感真挚、结构完整、文辞优美的颂扬之作。它成功运用了古典赋体的形式美和气势,生动刻画了一位当代优秀基层女性干部的感人形象和光辉业绩,热情讴歌了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崇高精神。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激发读者对主人公的敬意和对乡村建设者的关注。不失为一篇将传统文体与现代题材结合得较好的佳作。它履行了赋予“体物写志”的功能,实现了作者“颂之”并希望“后人效仿”的创作目的。

《永兴“东头野渡”赋》此文以工笔与写意交融之法,再现“东头野渡”如诗画卷,并在历史对话中寄托幽思,于日常细节里捕捉永恒,揭示了“美在人心”的普世价值,呼吁文化遗产守护,堪称当代山水赋能的典范之作,其语言如便江之水澄澈流转,结构似古渡石阶错落有致,既有六朝小赋的清丽风骨,亦含唐宋文赋的思辨精神。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