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566.张素梅 | 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学生
2025-07-18 10:38:34

  张素梅

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张素梅,女,出生于2008年7月,宜章县养正中学学生。热爱阅读与写作,曾获第22届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二等奖。

创作背景:作者幼时离开家乡在广东长大,初中回到郴州这山水小城,愿以笔触,让更多人触到郴山郴水的温度。

代表作品

郴路归乡

参赛作者:张素梅(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

指导老师:欧琴婷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

儿时,父母攥着我的手,踏上绿皮火车,自深圳出发,哐当哐当驶向湖南郴州。那慢悠悠的6小时车程,是我童年归乡的独特轨迹,铁轨“咣当”声里,藏着对故乡的初印象。

火车一路向西,窗外景致从岭南的繁茂,渐次过渡到湘南的灵秀。晨雾里的青山影影绰绰,田埂上的油菜花肆意铺展,连车厢里的喧闹,都沾着烟火气的亲切。天还没透亮,我就把脸贴在蒙着水汽的车窗,看远方山尖染透朝霞,好像那抹红,是故乡专门为我升起的欢迎旗。后来上学课业重,回郴的次数稀了,那趟绿皮车也悄没声儿地停运,铁轨锈成心底若有若无的纹路,故乡成了旧相册里,泛着黄的剪影。

直到年迈的奶奶生病,归乡成了频繁的奔赴。可如今的路,没了儿时的轻松劲儿。天不亮就往高铁站赶,高铁在群山里奔驰,下了高铁又转汽车,等摸到老家的石板路,早是满天星斗。

今年听说,那趟停运的绿皮火车,竟又“活”了过来。消息像颗小石子,在心底荡开层层涟漪,思乡的潮水,一下漫上来。

上个月,终于又踏上这趟魂牵梦萦的车。暮色刚垂下来,火车缓缓启动。车厢里,熟悉的乡音混着车轮碾过铁轨的“咔嗒”声,织成一曲怀旧的调子。躺在硬卧上,火车轻轻晃着,像儿时奶奶哄睡的摇篮。只是车厢比记忆里挤了些,过道上时不时有人来回,可这拥挤,反倒添了烟火气。

巧得很,我们铺位对过,有个阿婆带着小孙女,跟我们同路回郴。窄窄的下铺,祖孙俩挤着,阿婆把孙女往里头拢,自己半个身子悬在床边。夜里车厢熄灯,小女孩总偷偷撩开窗帘角,眼睛亮晶晶地瞅外头,看山峦往后退,看车灯划开的夜路,像极了小时候的我。

乘务员推着小车叫卖,年轻人低头刷手机,不大搭理。乘务员便朝阿婆笑:“阿婆,买点特产不?给小孙女尝尝?”阿婆摆摆手,可一听“孩子爱吃”,立马掏钱。看着这幕,儿时的片段忽地涌上来:当年火车上,卖郴州东江鱼干的乘务员,是不是也这样哄奶奶?奶奶是不是也为了我,买下那包不算便宜的鱼干?夜里我睡熟时,奶奶是不是也像这阿婆,把舒服的位置让给我,自己缩在边上?那些模糊的记忆,借着眼前的场景,慢慢清晰起来。

火车一路往北,窗外风景慢慢变了模样。岭南的棕榈,换成湘南的翠竹,青山更翠,溪水更清。天蒙蒙亮时,我又贴在车窗,看郴州的山影一点点清晰,看晨雾里的稻田,泛着湿润的光。这趟车,好像把时光往回拽,让我重新触摸到童年归乡的温度。

到郴州站时,天刚大亮。出站第一眼,就看见奶奶守在老地方,头发更白了,可笑起来,还是记忆里的暖。牵着奶奶的手,踏上故乡的土地,石板路的青苔、老房子的木门、街角米粉店的香气,一股脑儿扑过来。

后来在郴州的日子,走街串巷,看裕后街的青石板被脚步磨得发亮,听郴江河水拍着古码头,尝一碗鱼粉,辣得人眼眶发热。那些停运火车的年月里,以为故乡的旧味淡了,可原来,只要这趟绿皮车还在,只要踏上归乡的路,故乡的温度,就一直藏在山水里、人情里,藏在火车“咔嗒咔嗒”的旧时光里。

如今再离开郴州,又坐上绿皮火车。车厢里,阿婆给孙女讲郴州的故事,讲东江湖的雾多好看,讲苏仙岭的传说多神。小女孩听得入迷,我也听得入神,好像又回到小时候,父母给我讲故乡的从前。火车一路向东,可故乡的影子,却在心里扎得更深。

这旧轨归乡的路,载着的不只是人,是被岁月晕染的乡愁,是旧时光里的温暖碎片。只要车轮还在转,只要归乡的路还通着,故乡就永远是心底最亮的星,照亮那些离散又重逢的日子,让我们在时光里,一次次找到回家的方向,找到心灵的归处。


作品点评

通过绿皮火车的今昔对比,巧妙勾连起童年与当下的归乡记忆。阿婆买特产的细节、车厢里的乡音,充满生活气息。以“旧轨载乡愁”为核心,情感真挚。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