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665.黄梦晴 | 郴州市永兴县第一中学学生
2025-09-16 10:46:42

  黄梦晴

郴州市永兴县第一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黄梦晴,女,2008年3月出生,郴州市永兴县第一中学学生,曾获最美校园征文比赛一等奖。

创作背景:作者用笔细数生活点滴,向往“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生活。

代表作品

郴山巍巍载文韵 郴水悠悠诉古今

参赛作者:黄梦晴郴州市永兴县第一中学

千年时光流转,郴州的山水草木之间,藏着无数文人的心灵密码,收容着文人辗转的悲喜,漫溯古今相通的情思。从文人笔下“数州今见一时平”的浩叹,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哲思传承,郴情化作温润的底色,托起文人跌宕起伏的心灵轨迹,让每次失意的驻足,都成为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注脚。

郴州曾是文人眼中的“贬谪之地”“蛮荒之地”,然而,正是这片山水,成为了许多失意文人又一闪耀的人生舞台,写下了一句句超越了失意的动人诗篇。

唐朝,韩愈因直谏被贬阳山,途经郴州时,将满腔悲愤化作一句“数州今见一时平”的喟叹,那汤汤的郴水,也似在诉说他的失意与愤懑。但文人的脊背从来不屈,在郴州时,韩愈主持修桥筑井,将个人失意转化为民生实践的得意。“韩公井”便是那段不凡岁月里,韩愈由“文人失意”“向治民担当”转变的最好见证。北宋,秦观被贬郴州,初至郴州“蛮荒之地”,不仅使他内心生出悲凉,就连词作也染上了绝望。“雾天楼台,月迷津渡”,道尽了他的迷茫与无助。幸而,这雾漫的郴山与流淌的郴水,渐渐化作心灵的解药,治愈了秦观内心的创伤。当他写下“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时,郴江的自然流淌,让他顿悟,接受当下的困境,何尝不是一种解脱?郴州的山水,见证了文人从绝望向精神突围的转变,也让他们的语境在此实现了质的飞跃。

当历史齿轮转过北宋,郴州不再仅仅成为文人仕途失意的驿站,而化作一方承载精神火种的沃土,种下坚守与传承的种子。

周敦颐的到来,如一道划破夜空的星光,照亮了郴州的文化天空。北宋,周敦颐主政郴州时,创办书院,躬身讲学,将《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诚学”倾囊相授。不同于韩愈、秦观被贬之后的被动适应,周敦颐是以文化布道者的姿态主动扎根,将以诚为核心的理学思想,种在这世人眼中的“蛮荒之地”。他用言行诠释着君子品格,让郴州的山水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成为了承载高尚品格与文化精神的容器,实现了从贬谪之地到理学摇篮的蜕变。

时至今日,理学精神的火种仍在燃烧。“千年莲花与今日书生,共享一池月光”。当代文人漫步濂溪书院,在莲花与月光的交相辉映中,与千年文化共融,继承永不熄灭的文化香火。无论是周敦颐书院中激昂讲学的身影,还是当代文人古莲池畔沉思的侧影,都在传递着文化的永恒力量,让郴州的文脉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

回溯历史脉络,郴州在文人笔下曾是蒙着瘴气面纱的未知之地。韩愈行至此处,一句“往问泷头吏,潮州尚几里”将南方视作可怖的流放尽头。秦观踏至此处,以“可堪孤馆闭春寒”道尽对异乡的抵触。但这里是郴州,一个山铸风骨,水蕴哲思的精神栖所。在这里,文人的刻板认知被悄然改写。郴州,以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为笔,在新时代的画布上,将历史的沧桑绘成独特的文化符号,那曾令古人实现精神蜕变的山水,不改其生命力,同样成为现代人疗愈心灵的精神地标。

郴山巍巍,是韩愈贬谪途中高挺的脊梁,扛起千年的失意与担当;郴水悠悠,是秦观词里流淌的愁绪,漫过岁月仍在诉说着文人的悲欢。而郴情,是藏在山水褶皱里的温度,它抚平孤舟上的一腔愤懑,浸润书院中的一卷墨香,将失意的灵魂酿成不灭的星光,与郴州山水共同照亮历史长夜。

当我们漫步郴州古道,触摸郴水涟漪时,那些沉淀在历史时光里的故事,那些寄托于山水的情怀,将冲撞我们的心房,激起我的心中难平复的汹涌。郴山不语,却见证了文人的坚守;郴水长流,更诉说着文化的传承。郴州之灵,它养育古今郴州之脉,它淬砺孤心。


作品点评

文章以文人与郴州的羁绊为主线,串联起韩愈、秦观、周敦颐的生命轨迹。从贬谪之地的失意,到精神突围的蜕变,再到理学火种的播撒,展现郴州从地理空间到文化符号的升华。山水为幕,文脉为魂,让失意与坚守在时光中交织,凸显郴州作为精神栖息所的厚重底蕴,余韵悠长。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