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敏
郴州综合职业中专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朱思敏,女,2008年8月出生,郴州综合职业中专学校学生。
创作背景:“郴”字藏着作者对郴州的全部记忆——苏仙晨雾、东江渔火,还有鱼粉店的热汤香。她想把这些山水里的古韵、烟火中的暖意,都揉进文章里说给人听。
代表作品
寻梦郴州之山情水韵
参赛作者:朱思敏(郴州综合职业中专学校)
指导老师:李治国(郴州综合职业中专学校)
当“郴”这个专属汉字遇见这座湘南古城,便注定了它的与众不同。这座被南岭山脉温柔环抱的城市,宛如一块被潇湘之水浸润千年的碧玉,在晨雾与夕照间流转着独特的光晕。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苏仙岭的薄雾,整座城市便苏醒在一种诗意的朦胧中。街巷里飘来鱼粉的鲜香,夹杂着早市上新鲜山货的泥土气息,这便是郴州最动人的晨曲。
郴州的山,是一首首立体的诗。苏仙岭的晨雾中,百年银杏的金黄叶片在黛色山峦间划出明亮的轨迹,仿佛在书写季节的密码。飞天山则用赭红色的丹霞岩壁作画,正午时如烈焰灼灼,黄昏时却化作一抹胭脂色的水粉。最神奇的是万华岩的溶洞,那些生长了亿万年的钟乳石,每百年才增长一截拇指长度。
而莽山,藏着更多动人的细节。短尾猴掠过树梢时抖落的松针,常常飘落在珍稀的华南五针松幼苗上。在猴王寨,瀑布的水雾中时常能看见彩虹,瑶族老人说那是山神的腰带。天台山的奇峰间,常能听见采药人哼唱的古老山歌,歌声在山谷中回荡,与飞瀑流泉应和成韵。
郴州的水,谱写着最灵动的乐章。东江湖的晨雾像打翻的羊乳,在湖面洇出深浅不一的瓷色。渔人驾着鸬鹚船划过镜面,黑色的大鸟突然扎进水中,衔起一尾银鳞时,整个湖面便碎成了万千星辰。便江边的老码头,青石板被岁月打磨出铜镜般的包浆,妇女们蹲在石阶上捶打衣物,棒槌声与流水声应和着酉阳渔鼓的调子,偶尔惊起一行白鹭。
仰天湖则像被遗忘在山巅的一面古镜,倒映着流云与飞鸟。湖畔的草地上,常常能遇见写生的学生,他们的画板上,草原的绿与湖水的蓝正在交融。
郴州的烟火气,是最动人的风景。鱼粉店的老板虎口有着厚厚的老茧,那是常年掌勺留下的印记。他会根据客人的口音调整辣度,看见学生模样的顾客,总要往碗里多添一勺码子。农贸市场里,卖山货的阿婆用彩织带捆扎货物,那纹路竟与莽山二十四道山梁的走向惊人地相似。
夜市的灯光亮起时,整个城市便换了模样。烧烤摊前,老板一边翻动着嗞嗞作响的烤串,一边用方言讲着笑话。几瓶冰镇啤酒下肚,素不相识的食客也能聊得像老友。而在小巷深处,老茶馆里的说书人正讲到秦少游郴州遇仙的段子,惊堂木一拍,满座茶客都屏住了呼吸。
在郴州博物馆里,那个刻在青铜器上的郴字,依然保持着楚简的笔意。两千年前,它被烙在征夫的路印上;如今,它印在游人的明信片上。这个由林与邑组成的字,在《说文解字》里被解释为楚地多林之城,而今天的郴州人更爱说——双木为郴,是山与城的生死盟约。
当暮色降临,整座城市笼罩在温暖的灯光中。远处的苏仙岭渐渐隐入夜色,而便江上的渔火次第亮起。此刻的郴州,就像那个独一无二的郴字,既保留着千年古韵,又焕发着现代生机。它不言不语,却让每个到访者都听见了心灵的共鸣——那是山水与人文共同谱写的永恒恋曲。
作品点评
这篇散文以诗意的笔触描绘郴州山水人文,以“郴”字为魂,串联古今,赋予城市文化符号;画面感强——苏仙晨雾、东江渔火、夜市烟火等场景鲜活灵动。整篇文章如一幅水墨长卷,既存古韵,又见生机,成功捕捉到郴州“山水与城共生”的独特气质。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吴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