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琴
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王诗琴,女,共青团员,2009年7月出生,就读于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
代表作品
金黄酥脆的记忆
——家乡油饼记
参赛作者:王诗琴(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
指导老师:黄婷美(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去,通往梅田镇路口处的一家包子店炸着油饼,飘出一缕香气。包子铺在当地小有名气,它位于梅田镇武水河遇仙桥旁,当地人则直接叫它“桥头包子铺”,店主在店里炸着油饼,金黄的油饼在锅里“滋滋”作响,他默默倒数着,准时将饼捞出,趁热倒上一大勺糖浆,再撒上些许芝麻,这便大功告成,过程虽简单,可味道是一绝。
记忆中的油饼铺都是开在集市最热闹的地方,而这家店开在来往车辆比较多的地方,他那儿总是排着长队,店主的手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将普通的面粉变成金灿灿的美食。我最爱看他制作饼的过程,面饼在他手中翻飞,擀面杖来回滚动,薄薄的面饼轻轻放入油锅“滋啦”一声,面饼立即像充了气的气球般膨胀起来,边缘泛起金黄色的泡泡,这场景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表演,让人看得入迷。
刚出锅的油饼简直就像艺术品,金黄的外表上点缀着细密的气泡。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轻轻一掰“咔嚓”的脆响便传入耳中,露出里边雪白松软的气囊。咬上一口,先是酥脆的外表在齿间碎裂,接着是绵软的内芯在口中化开,麦香混合着淡淡的咸味,像一首悠扬的乡间小调在味蕾上跳动。油饼不仅美味,更承载着我太多珍贵的回忆。记得上小学时,每天清晨母亲都会买两个热腾腾的油饼给我当早餐。有时候吃不完,我便和小伙伴们围坐在学校操场上,你一口我一口分着吃。糖浆沾满了嘴角,那时的快乐,就像油饼的香气一样简单纯粹。
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讲求速度与效率,“预制菜”应运而生。人们渐渐忽视“纯手工”这个词,当微波炉“叮”地唤醒了那块僵硬的面饼时。这面饼虽然入了肚,却丝毫感受不到“手掌的温度”。在大城市里,人们或许尝遍各种星级料理,却依然会在某个黄昏,被街头一缕熟悉的香味击中内心柔软的角落。于我而言,油饼的珍贵不仅在于秘不外传的面和水比例,更在于它串联起的那些晨昏光影。油饼是时光琥珀,封存着永远鲜活的童年。
又是一个雾气未散去的清晨,通往梅田路口的那家包子店开始上演着小镇早市的热闹:油锅里炸着金黄色的油饼,来来往往的车辆、成群结队的学生们、早起赶着卖菜的老人们。老板面带微笑的卖油饼,依旧重复着娴熟的步骤,小店门口依旧排着长长的队伍。
作品点评
文章以清晨雾气中的油饼铺开篇,通过生动的感官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作者巧妙地将油饼的制作过程比作“精心编排的表演”,赋予平凡的食物以艺术性,同时穿插童年回忆,使食物成为情感的载体。文章后半部分通过对比现代“预制菜”与手工油饼,突显传统美食的温度与珍贵。全文语言质朴却充满感染力,由物及情,由个人记忆延伸至时代变迁,既展现了对家乡风物的眷恋。结尾画面回环,重现清晨油饼铺的热闹,使文章余韵悠长。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吴 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