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薇
郴州市永兴县第一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王薇薇,女,2007年11月出生,郴州市永兴县第一中学学生。自幼爱好文学与写作,常在闲暇之余与文字交流,在文字中感悟生活,曾获评“德育标兵”。
代表作品
山河旧酿,郴州新䤃
参赛作者:王薇薇(郴州市永兴县第一中学)
指导老师:何宇茜(郴州市永兴县第一中学)
清晨五点半,天刚刚蒙亮,卧落在郴州的栖凤渡老街在雾中醒来。
王记鱼粉店的木门吱呀推开时,檐角正落下昨晚的露水。老王佝偻着背捅开了柴火灶,哈出了初夏的第一口热气。铁锅里的红汤开始翻涌,逐渐噼啪作响,辣味像一把刀子,劈开了潮湿的空气,桎梏了郴州人的呼吸。
我随着勤劳的打工人一起走入鱼粉店,老式挂钟咚的一声指着六点,秒针卡着郴字的韵脚,在chen-chen声里踱步。兴许是桌边的剁椒罐子给我下了一剂猛药,我蹲在青石门槛上激情地背着,却被一晃而过的汤锅腾起的热气熏红了眼眶,阿婆们唱着歌谣,挎着个竹篮路过,篮里新摘的紫苏还沾着泥,她们和着阳光的气息笑骂:细伢仔,恰碗米粉再装斯文嘞!我也笑着附和好嘞!
爷爷的烟斗敲响湘粤古道最后一块青砖,带着我走入郴州的山河悠长。
他说这条路上淌过三种血:挑夫的汗血,锡矿的银血,红军的赤血。爷爷拉过我的手轻抚了板梁古村的赤血历史。我摸到戏台柱子上深深的勒痕——那是当年马帮拴缰绳磨出的伤口。我们继续向前,村主任突然哼起《牡丹亭》,荒凉的调子惊飞一群白鹭。我侧头回望,只剩残阳如血,汝城红茶似的颜色染红了它们的翅膀。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顺着江水婉转,爷爷叹息之间,我不禁颔首八百年前秦观在此写下绝唱时,可曾见过莽山的雾凇坠入东江湖,碎成千万颗冰晶?依着圈圈涟漪,仿佛又看见了红军横渡东江湖,炊事员将每家每户挤出来的珍粮熬了一锅鱼肉高汤。细雨蒙蒙之间,竟分不清是军民鱼水之情的颤泪还是湖水的点滴涟漪。
暴雨不呼而来,爷爷与牧人交谈着远山与细流。仰天湖边的瑶族男孩递来糍粑。他的蓑衣滴着水,却指着远方说着,没有目标,我的目光却直直聚焦,雾散处的草原泛起粼光,恍若当年红军遗落的腿部,在风里舒展成绿色的波浪。我的视线在这一刻燃烧,熊熊火焰之中,我突然明白,这片地早把答案藏进了三样东西里。鱼粉的辣是棱角,古道的石是刺骨,而东江湖的雾是抚平所有伤的温柔手掌。
裕后街的老码头正在重修,工人们撬起刻着盐字的青砖。爷爷挥了挥手,我瞧见底下露出半截生锈的矛,1934年的冬天,这里发生过一场狙击战。我蹲下身,看见砖缝里嵌着粒黝黑的辣椒子,不知是哪年从鱼粉碗里溅落了。我收回思绪起身,只见爷爷幽幽地看了我一眼又背着手朝深处走去。
与爷爷的徒旅结束回家,母亲密密麻麻的针脚使在了布装上,她悄悄吮吸走了一抹红色。我默然,别过眼去。只有连夜的灯芯不灭和那光下的影子,久久不散。
再一次踏上郴州的土地,是自我的独行。摸一摸布袋的兜底,它承载了三样东西:一包栖凤渡鱼粉、一片高椅岭的红岩,还有爷爷偷偷塞的纸条细伢子,莫学秦观,我知道后半句他没写郴江千回百转,终究会流回郴山的臂弯。
作品点评
文章以“山河旧酿,郴州新䤃”为引,用诗性语言串联起郴州的烟火与历史。鱼粉店的清晨蒸腾着生活气息,湘粤古道镌刻着岁月伤痕,东江湖水荡漾着军民情谊,裕后街的青砖藏着战争记忆。作者以细腻笔触将辣味、石纹、雾霭化为地域符号,在古今交织中让郴州的厚重与温柔跃然纸上,结尾“郴江回流”的隐喻更添哲思,字里行间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凝视。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吴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