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希
郴州市永兴县第二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杨希,女,2009年6月出生,郴州市永兴县第二中学学生。
创作背景:书籍和文字是作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享受阅读时与作者思想碰撞的瞬间,也喜欢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她希望通过文字表达内心的声音,期待未来能写出更多有力量的故事。
代表作品
郴州山水,吾心安处
参赛作者:杨 希(郴州市永兴县第二中学)
指导老师:陈超群(郴州市永兴县第二中学)
“走遍五大洲,最美有郴州”。郴州之美,不仅可以用“山水福地”来形容。它犹如一颗隐匿的美玉,静静散发着独特魅力。它虽说没有“北上广”城市的熙攘,却藏着足以惊艳时光的山水奇观与人文风情。
郴州的山并不是那种耸入云端的高山,而是层层叠叠如诗画般连绵不断。苏仙岭是我儿时最亲切的“玩伴”。儿时的我总会和家人一同登上苏仙岭。清晨云雾还未散尽,露水还停留在青苔横生的石阶上,就好似一幅优美的水墨画。往前走,只见石壁上那用朱红点缀的“福”字,无不在宣告着它“天下十八福地”的身份。恰逢雨后初霁,这时的苏仙岭又别有一番滋味。山上的树木在春雨的润色下,焕发了蓬勃生机,每一片树叶都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潺潺的流水在桃花居门口静静流淌,总会引来几只鸟儿与它共同演奏欢快的乐曲。再向上攀登,只见初阳从山峰徐徐升起。它的周围霞光尽染无余,那轻舒漫卷的云朵好似身着红装的少女,正在翩翩起舞。若这时再来一碗香辣辛香的鱼粉,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后来我与家人去贵州游玩,看到了那种耸入云端的高山,却总觉得它不如郴州的山。那时我才明白了,苏仙岭在我心里早已不只是一座山了,它变成了牵挂,是我对家乡的牵挂。身处他乡的高山,心里却总是眷恋着郴州的山,脑中也浮现出苏仙岭山顶上的“三绝碑”在风中依旧矗立。霎时间,我才意识到,我对郴山的眷恋,不仅是它的土地,更是文化根源。它让我明白,纵使跋山涉水,也要记得脚下的土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郴州的山水环绕,构成了一幅万卷长舒的中国山水画。雾漫小东江、仙境在人间。苏江湖飘荡于峡谷之中,薄雾氤氲,如轻丝缱绻缠绕。渔火闪烁,琉璃般交相辉映。“散乱空中千片雪 ,朦胧物上一层纱”,恍惚之间,山峦若隐若现,水面传来撒网渔夫响亮的号子,耳边响起快门按动的清脆声音,临流沉醉,突然明白了仙境原来非梦幻,随风飘落在凡尘。郴江的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郴州人,也承载了所有郴州人的记忆。记得儿时父亲总会带我去东江湖钓鱼。我坐不住,总会跑到一旁的岸边捡石头打水漂。扁平光滑的鹅卵石在撞击水面的一瞬间,泛起阵阵涟漪,打破湖面原有的平静。石头越飞越远,最后沉入水底,湖面又恢复了平静,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玩得累了,我就蹲在岸边,用手感受着湖水的清凉,它的水不是那种刺骨的冷,而是温柔的。儿时的记忆时常在脑中回放。纵使我已领略过波涛汹涌的长江黄河,清如明镜的湘江,可在我心中,它们终究没有郴州的水亲切,而关于郴水的记忆,总在血液中流淌,成为我生命的源泉。
郴州美在风景,更美在人情。这座城市虽不及一线城市的繁华,但却有人间烟火气。我最爱年前的郴州,这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时候。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各样的小摊卖力吆喝着,就连空气中也都弥漫着年的味道。我小时候最爱吃郴州的糍粑,它是由糯米蒸熟后经捶打而成的,软糯香甜,吃了便让你口齿生香。小巷里有一个卖糍粑的阿婆,她记得巷子里的每一个人,我每次路过,她总会塞两个糍粑给我:“我知道你最爱吃这个,给你留的。”香甜的糍粑,含在嘴里,暖在心底。虽然这些只是一些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对于郴州人来说,它早已深深地烙印在心里。
情感延绵,文字道不尽郴州的美。在这里,你可以慢下脚步,慢下来看金黄的油菜花在暖阳下肆意盛放。找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在仰天湖大草原感受细风吹拂脸颊的舒适。这里是我生长的原乡,它游不完的湖岸烟波,数不清的群峰瀑布,讲不尽的人文情怀,带不走的郴州情思,总会在一个午夜涌上每个郴州人的心头。
作品点评
散文以细腻温情的笔触描绘了郴州的自然与人文之美。作者通过儿时记忆与成长感悟的交织,将苏仙岭的晨雾、东江湖的涟漪、街巷的年味等意象娓娓道来,展现出对故乡深沉的眷恋。文中福字石壁三绝碑等细节生动呈现了地域文化符号,而糍粑阿婆的温情片段更是点睛之笔,使山水之美落地为具体的人间烟火。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吴 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