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518.周水玲 | 郴州市苏仙区金海学校学生
2025-07-30 09:31:31

  周水玲

郴州市苏仙区金海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周水玲,女,2007年11月出生,郴州市苏仙区金海学校学生。高二上学期获地理模型竞赛第一名。

创作背景:作者从小就在苏仙岭下长大,每天听着东江湖的波涛声入眠。去年参加学校组织的寻访郴州文化实践活动,当她站在濂溪书院触摸那些斑驳的石碑,在湘南起义纪念馆读到革命先烈的手稿时,突然对这片土地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特别是看到裕后街改造时老人们不舍的眼神,更让她意识到传承家乡文化的重要性。于是用文字记录下这些触动心灵的瞬间,表达她对家乡的挚爱之情。

代表作品

郴山郴水郴情

参赛作者:周水玲郴州市苏仙区金海学校

指导老师:左楚卿郴州市苏仙区金海学校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少游的一曲《踏莎行》,道尽了郴州山水的缠绵情致。这座湘南古城,虽无五岳之雄奇,不具洞庭之浩渺,却以其独特的山水气质滋养了一方水土一方人。郴山巍巍,郴水悠悠,共同孕育着那份难以言表的郴情——这是对故土的眷恋,对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望。

郴州的山水,平凡中蕴含着非凡的诗意。苏仙岭不高,却因苏耽跨鹤的传说而仙气缭绕;飞天山不险,却因徐霞客的足迹而名扬天下。东江湖平静如镜,倒映着两岸青山;便江水流潺潺,诉说着千年往事。记得第一次登上苏仙岭观景台,俯瞰整座郴城,但见群山环抱,郴水穿城,那种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独特格局令人心旷神怡。韩愈曾在此留下山净江空水见沙的咏叹,而今我站在同样的位置,终于明白了古人笔下的郴州为何能激发如此诗情。郴州的山水之美,不在形胜,而在那份能够浸润心灵的宁静与深远。

这片土地积淀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为郴情注入了深刻的内涵。周敦颐在郴州任上创立太极学说,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成为后世楷模;濂溪书院里,琅琅书声穿越时空回荡至今。去年参观湘南起义纪念馆,那些年轻革命者的家书让我潸然泪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份豪情正是郴州人精神的最好写照。更不用说那些流传在街头巷尾的传说故事,从橘井泉香到刘瞻铁面,每一个都承载着郴州人对正义、善良、智慧的不懈追求。这些文化基因,早已融入郴州人的血脉,成为郴情最坚实的根基。

在现代化浪潮中,郴情更显珍贵。裕后街改造时,许多市民自发收集老物件、老照片,只为留住城市记忆;栖凤渡鱼粉的传承人坚持手工制作,将简单的食材变成令人回味无穷的乡愁。我的语文老师是土生土长的郴州人,她总爱在课堂上用郴州方言朗读古诗,那抑扬顿挫的声调里满是对家乡的热爱。每逢端午,我们全家都会去资兴看龙舟赛,江面上鼓声震天,两岸喝彩不断,那种热烈的氛围让人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构成了郴情最生动的注脚,也让我们年轻一代自然而然地接过了文化传承的接力棒。

郴山巍峨,是这座城市挺立的脊梁;郴水悠长,是这片土地流动的血脉;而郴情隽永,则是所有郴州人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这一代人应当继续深耕这片文化沃土,让传统与现代交融,让历史与未来对话,使郴情在新的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因为懂得这片山水的价值,我们才会更加珍惜;因为理解这份情感的珍贵,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郴山郴水养育了我们,而我们的责任,就是让这份郴情永远鲜活,代代相传。


作品点评

文章以优美的文笔展现了郴州独特的山水人文魅力。开篇引用秦观词句点题,中间三段分别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现代传承三个维度展开论述,结尾升华主题,体现了作者清晰的写作思路。文章最大的亮点在于将个人体验与历史文化有机融合,如登苏仙岭的感悟、参观纪念馆的感动等细节描写,使抽象的文化传承变得具体可感。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吴娜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