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佳
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王思佳,女,2008年6月出生,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学生。
创作背景:郴州的水,流淌着千年灵韵,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风物与人情。从苏仙岭俯瞰郴江,碧波如练;清晨江边的捣衣声、东门口鱼市的喧闹、北湖夜色的水韵琴音,无不诉说着水与城的交融。于是,作者想记录下,郴州人似水般温润以及在慢节奏的生活里沉淀出的从容。
代表作品
郴水谣
参赛作者:王思佳(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学生)
指导老师:彭 璐(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学生)
郴州的水,是活的。
站在苏仙岭上望下去,只见郴江如一条青碧的绸带,自南向北迤逦而去。水色澄澈,映着两岸的青山,竟把山影都揉碎了吞进肚子里。这水,是有灵性的。
郴州人爱水。清晨,常看见老妇人们蹲在江边的青石板上捣衣。木杵击打湿衣的声响,“梆,梆……”在雾气里传得很远。她们的手粗糙得像老树皮,却灵巧得很,三下两下就把衣服里的水拧得干干净净。有个姓陈的老太太说道,她在这江边洗了六十年的衣裳。“这水养人哩,”她说,“用郴江水洗过的衣服,穿在身上格外清爽。”
水边的生活总是慢的。东门口的鱼市要等到日上三竿才热闹起来。渔人们从船上卸下一篓篓活蹦乱跳的鲜鱼,银鳞在朝阳下闪闪发亮。买鱼的主妇们也不着急,蹲在鱼篓前挑挑拣拣,还要和渔人讨价还价半天。有个黑脸膛的渔夫说:“急什么?鱼是水里长的,水都不急,人急什么?”
郴州的水会唱歌。夜里,路过北湖公园,听见水波轻轻拍打岸边的声音,“哗——哗——”像母亲哼唱的摇篮曲。公园里有个老人在拉二胡,琴声混着水声,竟分不清哪是琴音,哪是水响。老人说,他年轻时在江上撑船,听惯了水声,现在离了水就睡不着觉。
水也养着郴州人的性子。一个住在裕后街的老篾匠,他编的竹器精巧结实,远近闻名。他总是不紧不慢地劈竹、削篾,有时一支烟功夫才编出一寸。问他为何不快点,他眯着眼说:“你看那郴江水,流了千万年,可曾见它着急过?好东西都是慢慢来的。”
最妙的是下雨时的郴江。细雨如烟,水面泛起无数细小的涟漪,像是千万条小鱼在同时吐泡泡。岸边的柳枝低垂,轻拂水面,划出一道道转瞬即逝的纹路。这时候的郴江,就像一幅被水晕染开的写意画。
郴州的水,流进了郴州人的血脉里。它不急不躁,却生生不息;它清澈见底,又深不可测。这水,养出了郴州人温润如玉的性子,也养出了这座城市绵长深厚的魂。
站在郴江大桥上,看见夕阳把江水染成金红色。几个少年赤着脚在浅滩上追逐嬉戏,水花四溅。他们的笑声随着江水,流向远方。
这水,是郴州的命脉,也是郴州的未来。它从历史深处流来,正向着明天奔去。
作品点评
文章以“水”为魂,串联起捣衣、鱼市、琴音等烟火场景,语言灵动如流水,于慢调光阴中见地域温情,字里行间皆是对故土的脉脉深情。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