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494.刘智轩 | 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学生
2025-07-23 11:51:24

刘智轩

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刘智轩,女,2009年9月出生,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高一年级学生。

创作背景:作者居住在板梁古村,这里像一本厚重的古书,每一页都写满故事。村里的老人们还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清晨在井边浣衣聊天,午后围坐祠堂讲述古村故事。每当夜幕降临,灯笼亮起,古村便沉浸在暖黄光晕里,安静又温柔。她想用自己的视角,把古村的烟火日常、人文底蕴分享出去,让更多人领略到它原汁原味的美。

代表作品

古村经纬织乡愁

参赛作者:刘智轩(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

指导老师:李梅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


纵横交错的青砖黛瓦,如同精密的经纬一般,将童年的片段细细框住。而那潺潺的溪水化作柔软的丝线,游走在古村的经纬交错处,映出了岁月打磨过的成长印记,织就了一片绵绵不绝的眷恋。

清晨,古村被一层薄薄的晨雾笼罩着,宛如仙境一般。太阳慢慢升起,阳光洒在薄雾笼罩的每一个角落,古旧的门窗、斑驳的墙壁,都在阳光的照映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晨雾渐渐散去,古村的全貌展现在眼前,放眼望去,绿水青山环绕着村庄。四周山峦连绵起伏,青翠欲滴,恰似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古村的安宁。村后靠山,树木葱茏,遮天蔽日,形成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为古村营造出冬暖夏凉的宜人气候。山间的清泉,顺着地势蜿蜒而下,汇聚成溪流,流入村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古村人靠山吃山,在山林间开垦梯田,种植作物,靠山靠水的生活着。这山、这水不仅给予了人们生存的物质基础,更赋予了他们坚韧不拔、沉稳内敛的气质。如同一位默默付出的长者,见证着古村的兴衰变迁。

水是古村最灵动的经线,将岁月与烟火密密编织进游子的乡愁里。蜿蜒的溪流穿村而过,如同大地的脉络,串联起古村的每一寸肌理,水渠纵横交错,似细密的纬线,在青石板间勾勒出独特的水乡画卷。

早起的村民在溪边忙碌着,木槌敲打衣物的声音,与潺潺流水声交织成质朴的晨曲,女人们蹲在石阶上洗衣洗菜,此起彼伏的谈笑声惊起水面涟漪,惊醒了垂柳枝头沉睡的露珠。阳光穿透枝叶的缝隙洒落,在溪面洒下点点金斑,为这幅生活图景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正午时分,溪水好似孩童们的乐园,光着脚丫的孩子们在浅滩嬉戏,追逐着随波而下的落花,惊起一尾尾银白的小鱼。老人们则摇着蒲扇,坐在莲叶池旁的石凳子上,讲述着古村的老故事,他们的影子被烈日拉得很长,倒映在清澈的水中,再加上莲花、莲叶的影子,勾勒出了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古村的一砖一瓦上都镌刻着时光的密码。青砖历经百年风雨,表面早已爬满岁月的纹路,在斑驳光影中诉说古村的往事,它承接过山的晨雾、水的烟雨,将四季更迭收进檐角的弧度里。漫步在村中,古老的建筑错落有致。推开一扇掉了漆的木门,“吱呀——”一声,一座四四方方的宅子出现在眼前,宅子挺小的,抬头能望见头顶的天井,阳光也似打开了聚光灯一般照在了宅子最中间的池子里,但那小池子经过岁月的流逝早已干枯没了之前的样貌,听长辈说这池里之前是种荷花养鱼的,时隔这么多年这里的石隙也长出了许多小草,不难看出这栋古宅的历史悠久,在这里面随便踢到一块石头,说不定都“背”着几百年的历史。

古老的祠堂里,香火缭绕,族谱记载着家族的兴衰荣辱,传承着世代相守的信念;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上,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心血。传统的民俗活动中,舞龙舞狮、唱大戏热闹非凡,展现着村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盼望。邻里间互帮互助,亲如一家。逢年过节,大家聚齐一堂,共享美食,共话团圆,浓浓的情谊在古村的每一个角落流淌。

这山,这水,这情,共同勾勒出古村的独特风貌。古村在山水的怀抱中,守望着岁月的变迁,延续着古老的故事 。这里的山是凝固的诗,水是流动的画,情是永恒的歌。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古村会带着郴山的沉稳、郴水的灵动、郴情的温暖,继续以独特的姿态,向世人诉说着属于这片土地的传奇,让这山、这水、这情的故事,永远鲜活地流淌在时光长河之中。这就是我的家乡——板梁古村。


作品点评

这篇散文以“经纬”为意象,巧妙编织出古村的山水人文画卷。亮点在于将建筑肌理与自然生态拟作纺织纹路,赋予静态景观以流动的生命力。感官描写丰富,文字如绣花针般穿引乡愁,既有工笔画式的细节雕琢,又不失水墨写意的意境留白,最终将地理空间升华为精神原乡。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吴娜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