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姣
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欧阳姣,女,2007年4月出生,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学生,喜欢听歌和看小说,特别喜欢看《红楼梦》。曾获得市、县级的“优秀学生干部”“学习标兵”等称号,在第四届《语文报杯时代•新人说》的征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在“读好书•写好字•讲好故事”阅读活动中,读书笔记多次获奖。
代表作品
五更柴烟映郴情
参赛作者:欧阳姣(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
指导老师:刘 芬(郴州市宜章县养正中学)
“豆腐——热豆腐!”
不待朝霞映满天,莽山的鸟鸣便悠悠地啼叫着,河流两岸的摊位早已绽放开了花花绿绿的颜色。瓜果红黄、菜蔬青绿、禽肉鲜红,讨价还价声、邻里寒暄声,裹挟着流水的腥甜,酿成了滚烫的老酒,醉了整座小城。
听到卖豆腐阿婆拖得长长的吆喝声儿,我仿佛回到了那个五更天柴火便噼啪作响的老屋。在我的记忆中,奶奶喜欢做豆腐,邻里街坊都说她做的豆腐,是小城里最地道的味道。
做豆腐的前一晚,奶奶便会将精挑细选的黄豆泡好,再三叮嘱我们千万别用手去碰。第二天,五更的梆子声还未敲响,厨房里一阵阵“哐哐、哐哐”的声响便顺着房梁的缝隙钻进了我的被窝。在床上打个盹儿、起身,推开木门,就看见爷爷奶奶身着护衣,佝偻着背在云雾缭绕间忙乎着。
我站在一旁,几次想上前帮奶奶提水,她都笑着哄我:“这木桶比你都重,快去看看爷爷有没有偷懒。”看着她带着郴州人的执拗,一瘸一拐的身影,我知道她是不想让我沾染半点劳累。爷爷则在石磨前,拿着舀汤勺,将泡的膨胀的黄豆连带着水一勺、一勺地舀进石磨中,豆汁如牛乳般不断地流出,在霞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
我想搭把手,但每次也会被奶奶拦下来:“做豆腐讲究干净,你手上汗津津的,可别坏了咱家做豆腐的魂。”滤豆渣时,老两口儿更是默契得像一副榫卯——爷爷扯着纱布两角,奶奶拿着一个大铁勺将滚烫的豆浆舀进去。拧干豆渣时,奶奶整个人都压在铁杵上,青筋在单薄的手背上凸起,直到最后一滴豆浆被挤出,才肯罢休。
我调皮地用手轻点过桶里的豆花,糙而有质感。爷爷奶奶见豆花成型了,便将它舀进铺着纱布的模具中,盖上木盖、压上沉甸甸的水桶,半小时左右将豆腐模具上下翻转,拆下模具,白如羊脂、亮似美玉的豆腐便浮现在眼前,仿佛凝结着整个清晨的精华。
村里人路过,总会被浓郁的豆香吸引,花几块钱买回去几块。递豆腐、接豆腐,一来一往,传递着最淳朴的邻里温情。
“奶奶,你为什么不用机器做豆腐呢?”
“机器做的豆腐,没有柴火的味道,没有豆子的魂。咱们不图快,只图让人们吃的踏实。”
“是啊,推磨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年轻人这事比不得我。”
……
河水还在汩汩流淌,莽山的鸟鸣依旧清脆,奶奶也仍固执地五更天起床、泡豆子、熬豆浆、点豆腐、卖豆腐,手艺依旧,豆香依旧,只是她的背更驼了、白发更多了,熟悉的顾客也渐少了。
莽山的云雾,滋养着一方水土;郴江的碧波,孕育着一方人情。这情,是奶奶做豆腐时的专注,是邻里间的热络,是无论走多远,都无法忘却的那缕五更天便钻进被窝里的柴火香。
作品点评
这是一篇流淌着人间烟火的抒情散文,作者以豆腐为线,串联起湘南小城的晨光、人情与岁月。不仅是手艺的挽歌,更是一曲献给土地与时光的赞歌,在快与慢、新与旧的辩证中,为当代人寻得一处安放乡愁的精神原乡。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吴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