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460.李雅绮 | 郴州市永兴县职业中专学校学生
2025-06-25 17:02:50

  李雅绮

郴州市永兴县职业中专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李雅绮,女,2009年5月出生,郴州市永兴县职业中专学校学生。

创作背景:作者曾于郴州山水间踏寻数月,在晨雾漫过苏仙岭时拾得秦观词意,于莽山云梯遇见肩负生活重担的挑夫,在裕后街寻得明清商韵。这些带着露水与烟火气的遇见,让作者在落叶与江声里,听见了郴州山水浇筑进血脉的坚韧回响,遂以文字铸刻这方土地的魂骨。

代表作品

山水行

参赛作者:李雅绮郴州市永兴县职业中专学校

指导老师:史金霞郴州市永兴县职业中专学校

山水行

郴山的云雾里藏着时光的香。

苏仙岭的松针滴下了秦观词里的旧愁,洇湿了她的眼睫。山间的雾气是流动的忧郁,一阶阶漫向渡口,重塑旧日的画卷……

郴江本是多情水。渔火摇曳在江畔,荡开一圈又圈时光的涟漪,将三千年前水的低语诉于耳畔。

晨光熹微,镜头里白鹇的翅尖掠过林间,沾染的是楚辞里的草木香。夕阳斜映下,挑夫的脊背因山的起伏而起伏,淡淡的时光里,还有守林人的半坛酒香。

落叶酿风骨

漫步在苏仙岭的路上,竹海起伏带起回声,叩响一场与大自然的邂逅。风吹过,绿意拂过双眼,是未尽的诗行,是山与海的奔赴。秦观旧词洇湿她的眼睫,是柔美的,空灵的。

那巍峨的却是莽山。

挑夫的身影匿于云梯上。担子的两头,是苦与甜,是现实与希望。香甜的崖蜜与清苦的山茶,是多少双手诚恳地将它们拢在胸口,以此来换取孩子上学的希望。挑夫那古铜色的脸庞上,刻下了岁月的痕迹和生活的艰辛。他被尘世所压弯的脊背,却撑起了一片名为家的天地,是那样的坚韧、高大,像山起伏的弧。

镜头里白鹏的翅梢掠过林间,沾染的是楚辞里的草木香。守林人周叔总是笑着说好像听见红豆杉豆荚绷裂的声音,耳畔还残留着旧日里华南虎的吼啸,他熟悉山林间的每一物,他还带我看了珍藏的桃花酿,我笑话他何来的雅兴,他说:“这酒是为我女儿酿的,准备她结婚的时候喝。”桃花是他妻子生前最钟爱的花,见花如见人,如此风雅的物事,也在点滴回忆中融于生活。二十多年过去,坛中的酒液已挥发小半,但重量一如之前,我想,该是酒香醇厚了罢……

江水染情思

东江湖是一条碧玉漾成的罗带。

当天边的第一缕霞光染红了江雾,渔夫老李就已经开始一天的生计。竹棹轻轻一点,点点湖水如星光乍泻,泛着剔透的光。“上船嘞”,嘹亮的声音撞击着水面,荡开一圈圈的波纹。他用一叶轻舟,一支竹棹,接送来往的渡客,也许,该称他为“摆渡人”吧。老李接客从不固定,只看心情,也不收钱,用他的原话来讲,是说:“干啥子嘛,我又有退休工资,儿子也有工作,闲着也是闲着,我心里头啊,一直念着这山这河,就想为家乡做点事嘛。”船上的铜炉里咕嘟咕嘟地煮着鱼汤,扑扑的白气里带着鲜甜,他随手抓了一把紫苏叶,洒入汤中,神情带着一丝安宁,眯眼感受着江风,“现在这湖啊鱼禁捕,我这鱼是放养的,老伴在江边开了一家农家乐,吃过的人都说好,来,你尝尝。”我双手捧着碗,小口小口的啜尝着。鲜,当真是鲜,好像喝的不是汤,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一边喝着,老李在一旁念道:“现在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越来越多来旅游的人,这也是一种进步啊……”

石板踏回声

“嗒嗒嗒”,好像听见百年前的马蹄声踏破时光而来,裕后街的青麻石上印刻的是马蹄声,是明清商贾的算盘声,是旧日里车夫的吆喝声。转过街角,老字号茶行的铜环上沾着一缕旧时的茶香,茶烟爬上雕花的木窗,隔壁的阿婆笑着舀上半碗酒酿,银匠铺的师傅在银镯上刻出飞天的孤独、仰天湖大草原的平坦和莽山的雄奇,我们称赞着师傅技艺,老板只是眯着眼笑,或许,这已不再是一种普通的技艺,而是一种山魂,一种根骨。

我站在郴州的土地上,俯下身子,谛听着泉涌的声音,是大地的心跳,我翻越高山,双手捧满落叶,山脊皆是岁月的骨骼,这山山水水,早已铸就了郴州人血液里的山魂。


作品点评

文章以“山水行”为脉络,将苏仙岭的秦观词意、莽山挑夫的生活韧性、东江湖渔夫的乡土情怀与裕后街的岁月回声交织成诗。云雾、竹棹、青石板等意象如流动的光影,在历史纵深与现实烟火中,勾勒出郴州兼具风雅与坚韧的精神肌理。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吴娜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