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远
郴州市林邑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徐智远 ,男 ,2009年4月出生,郴州市林邑中学学生。
代表作品
乌金淬炼的烟火人间
参赛作者:徐智远(郴州市林邑中学)
指导老师:彭文(郴州市林邑中学)
在湘南大地的褶皱里,桂阳不仅藏着千年矿冶的铜银古韵,更涌动着黑色乌金的磅礴力量。煤炭,这深埋地底的馈赠,曾如血液般滋养着这片土地,在岁月的淬炼中,熔铸成桂阳人独特的精神图腾与生活底色。
桂阳的煤炭开采史,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自明清时期,先民们便手持简陋工具,在嶙峋山岩间叩响大地之门。宝山脚下,巷道纵横如脉络,矿工们腰系桐油灯,用竹筐背出乌黑的希望。老一辈矿工常说,“桂阳的煤是被汗水泡透的”,这份艰辛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化作坚韧不拔的精神烙印。矿洞里“咚、咚”的凿岩声,与巷道外的号子声交织,谱写出一曲震撼人心的劳动赞歌。
煤炭产业的繁荣,重塑了桂阳的城乡肌理。县城的街道因煤而兴,运煤的骡马队踏出青石路的辙痕,煤场周边茶馆、饭铺林立,形成独特的“煤市文化”。矿工们下工后,常聚在小馆里,点上一盘用煤火煨得喷香的桂阳血鸭,就着土法酿制的米酒,用沾满煤灰的双手端起粗瓷碗,谈天说地。这烟火气十足的场景,诠释着桂阳人苦中作乐的豁达。每逢春节,煤矿工会还会组织热闹的“矿工春晚”,平日里抡锤握钎的汉子们,穿上戏服扮起“赵子龙”,用湘昆腔调吼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煤炭与民俗文化的交融,催生出别具一格的风土画卷。在煤矿周边的村落,建房时必用煤渣混合黏土夯筑地基,既防潮又坚固,墙根处那抹灰黑色,是煤炭赠予建筑的独特勋章。传统婚俗中,嫁妆里少不了一对煤精雕刻的烛台,取“乌金映红烛,日子火样红”的吉兆;逢年过节,煤窑主会请戏班到矿上唱“平安戏”,演员们踩着煤渣铺就的临时戏台,演绎着《蔡伦造纸》《赵子龙计取桂阳》,台下矿工们的喝彩声与远处煤车的轰鸣遥相呼应。
岁月流转,桂阳在“双碳”浪潮中转身,煤炭产业逐渐褪去炽热的外衣,却将精神火种永久留存。昔日的矿区蝶变为宝山国家矿山公园,锈迹斑斑的矿车成为工业雕塑,废弃巷道改造的博物馆里,矿工的羊皮袄、煤油灯与现代化的数字沙盘并肩陈列,诉说着从“黑色印象”到“绿色转型”的跨越。但桂阳人对煤的情感从未消逝,如今的餐桌上,依然可见用煤火烘焙的太和辣椒,非遗工坊里,煤精雕刻技艺焕发新生,矿工号子被改编成歌舞,在文旅节上震撼上演。
从地心深处的乌金到人间烟火的温暖,从粗犷的开采岁月到精致的文化传承,煤炭早已融入桂阳的骨血。它不仅是能源,更是桂阳风土的注脚——坚韧如煤的品格、炽热似火的情怀,还有那在时代浪潮中始终坚守与创新的勇气,共同绘就了这座千年古郡最动人的生命长卷。
作品点评
《乌金淬炼的烟火人间》以细腻笔触勾勒桂阳煤炭史,从明清开采艰辛到 “煤市文化” 烟火,再到双碳浪潮下的转型,将乌金记忆与精神图腾深度融合。煤渣地基、煤精烛台等细节生动,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桂阳人坚韧豁达品格的赞歌。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