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语嫣
郴州市宜章县第一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邓语嫣,女,2008年2月出生,郴州市宜章县第一中学学生。
代表作品
郴水之游——一个小水滴的游行日记
参赛作者:邓语嫣(郴州市宜章县第一中学)
指导老师:陆启敏(郴州市宜章县第一中学)
我的母亲——郴水,发源于南岭山脉的湘江支流,像一条银色的水袖,自由散漫,蜿蜒穿行在郴州的青山翠谷之间。她流经的地方,不仅滋养了丰饶的土地,更孕育了独特的人文风情,而我,便是这条江里的一滴平平无奇的小水滴。
在我的记忆里有着“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名句,这是来自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这也是诗人的诘问:“郴江本可绕山自安,为何却被迫远流潇湘?”郴水离开郴山,恰似词人离开汴京,空间位移成为心理创伤的投射,暗喻自己本欲忠君却遭放逐的命运。苏轼极爱此句,曾题于扇面: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秦观之后,郴州在文人笔下常与羁旅困厄关联。如:张舜民《郴行录》瘴乡水土须频换的生存挣扎,现代作家古华《芙蓉镇》对郴州山水的苦难书写……
今天的郴州城,早已焕然一新,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十八福地”。作为郴水的一滴小水滴,我深感自豪。
郴水上游的东江湖,是我母亲最璀璨的明珠。清晨的湖面笼罩着一层薄雾,似水晶球里那个不真切的美好世界。这里的渔民至今保留着古老的渔猎方式——扳罾渔火。夜晚点灯诱鱼,成为江上夜景。渔民们划着小船开始劳作,而我便在一旁看着,他们将网沉入水中,待鱼游过时迅速扳动杠杆起网,利用瞬间的提拉力捕鱼,一次次的俯身,抬头,提网。无论是大是小,是多是少,他们的脸上总挂着淳朴的笑容。有人说“扳罾”抓的不是鱼,是时光。湖水清澈见底,我的脸上倒映着两岸的青山,宛如一幅水墨丹青,让人仿佛进入了水墨世界。
我随着风姐姐的陪伴来到了中游的郴江河段,见证了郴州这座千年古城的兴衰。这里的苏仙岭传说西汉苏耽在此修道成仙,留下橘井泉香典故,中国医学界常用橘井代指医德。山顶可俯瞰郴江如缎带绕城,夜景尤为震撼。我的上方是苏仙桥,横跨两岸,我在桥下听着前辈讲述秦观郴江幸自绕郴山的千古绝唱。义帝陵,古称义帝城,此地是湘楚文化的重要见证。清晨,我看见老人在河边打太极,妇女在石阶上浣衣;我听见老茶馆里,老人们在袅袅茶香中谈论着古今轶事。傍晚,市民们沿着滨河步道散步,夜市摊飘出栖凤渡鱼粉的辛辣香气,让我馋的直流口水,若是有一天变成人,我一定要去试一试。这里的湘昆剧是湖南省唯一昆曲流派,听说裕后街古戏台常有演出,演员水袖舞动间似江波流转,正是象征了我母亲的蜿蜒。
一睁开眼就到了下游的便江、翠江流域,这里是郴州最富庶的鱼米之乡。这里的稻田在我脸上浮现,白鹭在我身旁翩跹。我看见农人们在田间劳作,风姐姐给我带来了农人唱着的悠扬的湘南小调。我哼着歌来到江边的古镇里,大哥青石板路见证着往来的商旅,古建筑前辈用他的飞檐翘角向我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不好的回忆:20世纪末因采矿导致江水浑浊,江面曾漂满运煤驳船,但现在通过“河长制”让这里恢复生机。我环顾四周,左岸是戴斗笠的农人弯腰插秧,右岸是太阳能板在矿渣堆上反光,自然与科技相互交融。母亲流经的每个地方,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她滋养了栖凤渡的鱼粉、资兴的冰糖橙、永兴的银器制作技艺。在瑶族村寨,长鼓声声应和着流水潺潺;在客家围屋,采茶戏的唱腔随着江水飘向远方。就连瑶族男性成年礼的核心仪式渡戒仪式中,我的母亲也在其中扮演着贯通生死、净化灵魂的神圣角色。
在这次旅途中,我听到了许多人对我母亲的赞美,她不仅哺育了两岸的生灵,更孕育了郴州人坚韧而灵动的性格——柔韧如波,坚定如河。他们像郴水一样,既有穿山越岭的勇气,又有润物无声的柔情。我终将和我的哥哥姐姐们汇入湘江,而郴情永远扎根在我心中这片小小土地上,长成一棵硕茂的大树。
作品点评
作品模仿《一滴水经过丽江》,以第一人称视角书写了从郴江一路向下的美好风景与淳朴人民生活,抒发了对郴江的依恋与赞美,源于生活,意境优美。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