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奕辰
郴州市林邑中学生
作者简介
叶奕辰,女,2008年5月出生,郴州市林邑中学学生,爱好文学,喜欢阅读,曾多次荣获校级“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团员”“新时代好少年”等称号。
创作背景:那日作者在东江湖畔民宿推开木窗,瞬间被乳白色的雾霭所震撼。那雾漫江面的景象,灵动、深邃,远超她的想象。导游口中的“三重雾”,雾中墟市的烟火气,深深触动了她。站在雾霭中,她强烈感到这不只是一幅山水画,更是融合地理奥秘、人文温度与未来憧憬的立体诗篇。
代表作品
雾漫东江时,山水自成章
参赛作者:叶奕辰(郴州市林邑中学)
指导老师:黄 芳(郴州市林邑中学)
清晨六点,当闹钟还没来得及揉碎我的美梦,罗霄山脉的风已经携着雾,悄悄漫过东江的水面。推开民宿的木窗,眼前的景象让我瞬间清醒——静静的江面上,乳白色的雾霭如宣纸般缓缓铺展,轻薄中透着绵密,将浅眠的小东江轻轻笼罩。渔舟在雾里若隐若现,宛如飘浮在云端的剪影。导游说,这雾有三重“性格”,得慢慢看,细细品。
雾织青岚·逆温中的活教材
地理课学过的“逆温现象”,在东江成了最梦幻的现实。五点多的江面还漂着星星的碎片,雾就从江底“溜”了出来。它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更像大地藏了亿万年的秘密,慢慢洇开——157米高的大坝把水流拦住,暖湿气流就在10℃的水面上织起了雾的“纱帐”。太阳没升起时,雾像块会流动的玻璃,把弯弯曲曲的江水封在青绿色的“琥珀”里;等阳光爬高了,雾从江面袅袅升起,在小东江漫成浮动的轻纱。
张爷爷深耕东江文化多年,他说这雾里藏着“三痕”:山的轮廓在雾里晕成水墨画,像米芾泼墨;江水的波纹被雾揉得软软的,似顾恺之笔下的飘带;最妙的是远古岁月的刻痕,藏在每颗雾珠里,阳光一照,便成了无数个小小的“时光镜子”。我忍不住伸手去抓雾,凉丝丝的雾珠渗进指缝,突然觉得课本上的“地质运动”不再是枯燥的名词,而是眼前流动的、能摸到的时光。
雾漫烟火·渔歌里的市井诗
雾最浓的地方,总能闻到烟火味儿。江心的渔船宛如标点符号,划破雾霾时,惊起的水珠叮咚作响,忽远忽近的渔歌便从雾霾深处漫过来。它挟着江水的湿润,和着水珠溅落的节拍,成为雾霾最灵动的背景音乐。岸边茶园里,采茶的阿姐们背着竹篓,雾珠凝在明前茶的嫩芽上,她们指尖翻动的速度,好像和雾里飘来的渔歌节奏对上了暗号,指尖起落间,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阿姐们对生活的热爱。
“雾中墟”最是热闹。石板路上,雾像一层薄纱,轻轻盖在竹编鱼篓和蓝印花布的摊位上。卖鱼的阿伯揭开竹盖,鲜活的东江鱼蹦跶着,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东江的富饶。织八景绣的阿婆坐在小竹凳上,银针在雾里穿来穿去,绣出的云雾比真的还轻。直播间里,渔家阿哥掀开蒸锅,白气和雾气交织,弹幕里飘满了“好香”“想去”。原来雾不是隔开人的屏障,而是把平凡日子酿成诗的“魔法粉”,每一口呼吸里,都有生活的味道。
雾联网端·云端上的数字梦
踏入艺术馆,雾的数字密码在电子屏上跃动:湿度90%裹着水汽的绵软,负氧离子28000个/cm³揉入森林的清冽,0.8m/s的雾流正勾勒游走的弧线。无人机嗡鸣掠过雾层,机腹光谱仪正为雾拍照,将雾的轨迹转化为保护生态的数据。忽想,若脚下地砖能变色——雾浓时漫成深海蓝,雾淡时透出暖橘光,又该是怎样一番境界?
数据中心的屏幕上,雾的形态变成一行行代码,存进“数字东江”的云端。环保叔叔盯着雾的移动路线,就能破译水质密码;手机上的旅游App,会根据雾的密度推荐最佳“追雾点”;就连民宿的窗帘,也能感应雾的明暗,自动调节光线。举起手机拍雾,AI立刻弹出苏轼的“雾失楼台”,配上滤镜,照片里的雾竟有了古诗里的意境。
暮色漫过江面时,我终于读懂了导游说的“三重雾”:是课本里跃出的鲜活知识,是烟火中酿着的温暖生活,是科技里生长的璀璨未来。雾里的东江,不只是简单的风景,更是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写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此刻的雾正在夜空中酝酿下一章,明天的东江又将在晨雾里舒展新的诗行,等待着与热爱山水的人,共赴一场新的诗意邂逅。
作品点评
本文开篇点题,“雾漫东江,不止奇观,更成诗章”呼应原文核心意象“山水自成章”。作者用雾织青岚雾漫烟火雾联网端三个篇章将自然、人文、科技完美融合。三重雾境,层层递进,将知识、生活与梦想融于流动的雾霭,意味悠长。其中将雾喻为活教材很有创意,突出强调了雾的独特体验性。另外,作者用科技视角将雾数字化,升华到了古今交融的意境。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吴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