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470.张益成 | 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学生
2025-08-01 12:03:35

  张益成

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张益成,男,2007年2月出生,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学生,郴州市楹联学会会员,宜章县第四中学南花溪文学社成员,曾多次在《楹联博览》《对联学术》《郴州诗韵》《郴州联苑》等刊物发表作品,2024年在“新人杯”全国中小学文学(作文)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代表作品

诗联咏郴州

参赛作者:张益成(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

指导老师:谭德楠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

郴阳莽岭翠含烟,峻岳奇峰耸碧天。

栈道盘纡凌雾霭,飞泉落泻挂云渊。

林深每闻珍禽语,谷静频逢野鹤翩。

沉醉此中尘念远,心随仙境共悠然。


联咏“开国中将肖新怀槐”

革命精神传世上;

将军品质誉人间。


联题“临武梧桐书院”

书院清幽承古韵,

梧桐繁茂沐春风。


联题郴州月季花

四季缤纷迎盛世,

千枝繁茂展风姿。


联贺春节申遗成功

千载皆承凝底蕴;

五洲共庆仰华光。


联题永兴冰糖橙

永兴山水育灵果;

常泰岁时凝瑞香。


联题东江湖蜜橘

岁岁年年挂蜜果,

风风火火奔安康。


联题安仁豪峰茶

烟霭涌出飞翠绿,

风云搅动逸清香。


联咏“欧阳海烈士故居”

三开青瓦,彰显英雄品质;

两盛山花,传承红色精神。


联咏“开国中将欧阳毅”

气宇轩昂,九州志士忠魂在;

豪情激烈,万古英雄微绩存。


联题嘉禾菜刀锻造技艺

嘉钢萃韵,锋刃千锤凝锐志;

炉火熔华,宝刀百炼铸精魂。


联题汝城香火龙

稻草为躯,传承千载民风韵;

香龙作笔,描绘万家盛世春。


联贺宜章县第四中学获评“郴州市诗词曲赋创作基地”和“郴州市楹联教育基地”

宜阳基地,诗韵悠扬,栽李培桃兴教育;

林邑联坛,墨香馥郁,传薪播火耀湖湘。


人生赋

参赛作者: 张益成 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

指导老师: 谭德楠 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

人生之旅,风雨兼程,荆棘满途。或遇困厄,或逢险阻,有人黯然神伤,困于阴霾;有人笑对苍天,以乐观为伴,驱散乌云,照亮前路。诚如古语所云:“生活如镜,笑则映笑。”此非虚言,乃人生之真谛,亦为筑梦未来之关键。

乐观者,心如朝阳,志若磐石。视困难为垫脚之石,化挑战为成长之机。纵前路坎坷,亦能以笑颜迎之,以坚韧克之。昔有海伦·凯勒,身处黑暗无声之境,然其心怀光明,以乐观为剑,劈开命运之枷锁,终成一代文豪与社会活动家。其事迹昭示世人:乐观非徒情感,实为激发潜能、铸就辉煌之力。

若以悲观视世,则天地失色,万物无光。悲观者,困于阴暗,失于希望,徒增痛苦,难觅前路。而乐观者,纵处逆境,亦能见微光,寻机遇,以积极之心,迎未来之变。故吾辈当以乐观为舟,以积极为帆,乘风破浪,驶向光明之彼岸。

乐观者,心如止水,志若高山。纵昨日之失,不以为憾;纵明日之险,不以为惧。唯专注于当下,以笑颜迎今日,以希望筑未来。正如旭日东升,无论昨日阴晴,今日之光依旧温暖如初。吾辈当如是,以乐观为伴,以积极为友,笑对人生,筑梦未来。

嗟乎!乐观者,人生之灯塔,未来之指南。纵前路漫漫,风雨如晦,然心怀乐观者,必能拨云见日,迎来春华秋实。生活终不负笑颜之人,乐观筑梦者,必将绽放璀璨之光,照亮人生之途。



游中山大学农学院栗源旧址

参赛作者: 张益成 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

指导老师: 谭德楠 郴州市宜章县第四中学

有谁想到,大名鼎鼎的中山大学竟然会跟郴州一个不知名的小镇联系在一起。

1940年7月,日军策划从越南进攻云南,9月22日,中山大学师生员工在许崇清校长的带领下从澄江启程来到粤北坪石,10月中旬农学院到达与坪石本部约15公里的湖南省宜章县栗源堡,于11月20日正式复课,期间办学四年余,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去年11 月 ,我怀着崇敬与探寻的心,踏入了栗源镇中山大学农学院旧址。秋日的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洒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土地上,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映入眼帘的是古朴而略显沧桑的建筑。斑驳的墙壁布满了苔藓,青瓦在阳光下散发着沉静的光泽。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宛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一般,见证了时光的流转与变迁。我轻轻抚摸着那粗糙的墙面,指尖传来的质感,似乎带着历史的温度,每一道裂痕,每一块砖石,都在低声呢喃着曾经的热闹与辉煌。

遥想当年,中山大学农学院迁移至此,这片土地便成为了知识的摇篮,希望的田野,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前来。他们怀着对农业科学的热忱与执着,在简陋的教室里、在田间地头、在实验室中,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农业科学的种子。他们探讨作物的培育,研究土地的肥力,试图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为这片土地、为这个国家找寻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在栗源办学的4年余,虽然条件艰难困苦,但农学院师生仍不畏险阻,怀抱对教育和知识的赤诚之心,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完成了多部学术论文著作,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似乎看到了当年那些年轻学子们的身影。他们身着朴素的衣衫,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明亮。他们在晨曦中走向田间,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记录数据,细心地呵护着每一株苗。午后的阳光里,他们在图书馆的角落翻阅古籍农书,汲取先人的智慧,在实验室里对着显微镜,探索着植物细胞的奥秘。那是一种怎样的专注与投入,他们将自己的青春与梦想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片土地。那时的栗源镇,必定充满了琅琅书声、热烈的讨论声以及田间劳作的欢声笑语,那是一种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声音,在岁月里悠扬,在山谷间回荡。

期间,农学院的师生们还以一件件感人事迹,书写了战乱年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丁颖在1944年发表的《中华民族与科学思想》一文中,猛烈地抨击了某些科学家的“非科学的做法”;在后来他写给蒲蛰龙教授的信中更是明确地说:“中国的科学家,不应与反科学的政府合作。” 之后,他逐一辞掉了政府职务,潜心于教学和科研。

我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这里不仅仅是古老的建筑,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书,是一幅饱含深情的画卷。它让我们看到了先辈们在艰难困苦中对知识的尊崇,对科学的追求,对国家命运的担当。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真理的探索、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虽已远去,但它留下的痕迹却深深地刻在了这片土地上,刻在了每一个知晓这段历史的人心中。旧址周围的田野,依旧在四季的轮回中变换着色彩,春种秋收,像是在延续着当年的使命。那些曾经的科研成果或许早已融入了这片广袤大地之中,默默地造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当夕阳的余晖渐渐笼罩这片旧址,我带着满满的敬意与思索,缓缓离去。但我知道,栗源镇中山大学农学院旧址的故事,将永远在我的心中回响,那是历史的声音,是精神的召唤,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去续写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篇章。


作品点评

《诗联咏郴州》咏山水、风物的作品意境清幽,格调雅致。咏革命英雄人物、文物的作品饱含热情,文笔激荡,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烈和事迹的无比崇敬之情。游中山大学农学院栗源旧址这篇历史散文以建筑遗址为载体,勾连时空经纬,文章运用多种感觉及想象,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救国可歌可泣的奋斗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学术先贤和爱国学子的无比崇敬及怀念之情。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吴娜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