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438.陈乐漪 | 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学生
2025-07-08 11:37:55




陈乐漪

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陈乐漪,女,2009年5月出生,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学生。她在校积极参与征文比赛,热衷阅读文学书籍。曾荣获郴州市“我为美食代言”短视频录制二等奖,以及“我为郴州写首诗”的三等奖。

代表作品

郴山郴水皆情语:一湖雾,半城山,满眸人间

参赛作者:陈乐漪(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

指导老师:史怡湘(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


在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的交界处,在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上,有一座被山水偏爱的城市——郴州。它用雾,用山,用水,织就了一幅让时光都忍不住慢下来的青绿长卷。“郴山为骨,郴水为魂”,郴州的山与水早已编织成一部活的地理诗篇。

郴州的东江湖,是一场无预约的浪漫。凌晨五点的东江码头,空气里弥漫着草木的清鲜,雾从江面蒸腾而起,先是薄薄的一层,似轻纱笼罩着整个湖面;继而愈演愈浓,如万千条白色绸带自江底翻涌而出。在东江看雾,像是在和一场千年诗意捉迷藏,因为这里的雾是灵性的,它懂得在渔舟靠近时聚散,懂得漫过孩童的发梢,懂得缠绕花朵的根叶。暮色降临时,雾渐渐退去,逐渐恢复平静,整个江面像是在沉睡,归港的渔舟并排停靠,渔夫们坐在船头修补渔网,远处的炊烟与近处的晚霞相映衬。东江湖用一场雾,写尽了东方美学的含蓄与浪漫,当地老渔民说:“这雾是东江的魂,而这魂里藏着咱郴州人的情。”

郴州的山,是大地的脊梁,也是情感的载体。莽山的五指峰直插云霄,如一道青铜屏障矗立在湘粤边界。清晨的薄雾漫过岭头,盘山公路在云海中若隐若现,恰似一条飘向岭南的丝带,串联起中原与南粤的千年过往。莽山是郴州人眼中家乡美景的名片,承载着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郴州的情,藏在山水间,藏在人的故事里,也藏在文人墨客的笔尖下。雾漫东江的船只上,渔夫重复着日复一日的撒网动作,看似机械的日行轨迹里,是对这片湖域的信任与依赖。板梁古村的明远堂,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九厅十八井”的故事在青石板路行间流传至今。徐霞客踏遍郴地山水留下六百字游记。郴州的情从来不是单薄的意象,而是山水肌理间渗出的烟火;郴州的情从来不是静物标本,而是在历史褶皱与民间故事里鲜活流淌的血脉心跳。

郴山郴水皆情语,郴州的山水诗篇没有终章,一湖雾是开端,半城山是脊梁,而满眸人间才是郴州山水诗篇的诗眼。郴州这座“活的地理诗篇”城市,从不是文人笔下孤芳自赏的水墨画卷,而是一方以山水为纸,以人间为墨的动态长卷。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守护这青绿长卷,做时代的“执笔者”,让郴山郴水永葆青绿色彩,永不褪色。


郴山郴水皆情语:一湖雾,半城山, 满眸人间

参赛作者: 陈乐漪 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

指导老师: 张德华 郴州市永兴县树德初级中学

在南岭与罗霄山脉的褶皱里,在长江与珠江水系的分野处,郴州被山水偏爱了亿年。这座湘南小城以雾为纱、以山为骨、以水为魂,织就一幅让时光放缓的青绿长卷,在地理与人文的交织中,写就活的诗篇。

东江湖的雾是无需预约的浪漫。凌晨五点的码头,草木清气里,雾从江面先起薄纱,再翻涌如白绸。渔舟靠近时它便灵巧聚散,漫过孩童发梢,缠绕花朵根叶,像在与千年诗意捉迷藏。撑篙人戴着斗笠立于船头,竹篙轻点水面,雾中便漾开一圈圈银纹,网撒出去的瞬间,竟似把半湖仙气都兜进了网眼。暮色中雾退江静,归港渔舟并排,渔夫补网的手与远处炊烟、晚霞相叠,竹篮里的银鱼闪着微光,是雾给人间留下的细碎念想。老渔民总说:“这雾是东江的魂,藏着咱郴州人的情。”

郴州的山是大地的脊梁。莽山五指峰如青铜屏障直插云霄,亿年冰川雕琢的花岗岩峰林,肌理间藏着地质密码,矿脉如脉络延伸,见证千年矿都兴衰。晨雾漫过岭头时,盘山公路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像条丝带串联起中原与南粤的过往。山腰间的瑶寨木楼挂着玉米串,阿婆坐在门槛上绣瑶锦,彩线在布面游走,竟与远处峰峦的起伏暗合。这座 “南国天然植物园” 里,华南虎的足迹印在湿泥上,与采药人的脚印交错,成了自然与人间最生动的对话。

高椅岭是大地泼翻的调色盘。红岩如凝固的火焰堆叠成峰,翡翠色的水洼嵌在谷间,晨光照过时,崖壁的褶皱里便淌下金红的流韵。向导说这里的每一道岩缝都藏着光阴的密码 —— 亿年前的地壳运动让砂岩抬升,雨水冲刷出沟壑,倒像是天地用亿万年时间,在红岩上写下抒情长诗。山脚下的农户正往竹筐里装黄桃,果皮上的绒毛沾着晨露,与红岩的炽烈、碧水的清凉相映,成了最鲜活的人间注脚。

情分藏在山水褶皱的每个角落。东江渔夫每日撒网,网绳磨出的老茧里裹着对湖域的信赖;板梁古村明远堂的青石板上,“九厅十八井” 的故事随穿堂风流淌三百年,檐角铜铃仍在复述当年学子赶考的佳话。裕后街的老市集里,竹编匠人剖篾的声音清脆如蝉鸣,篾条在指间翻飞成鱼篓的模样,恍惚能盛下东江湖的月光。徐霞客的足迹、屈子的吟叹,更让这方水土有了沉甸甸的文心。

一湖雾是序章,半城山是脊梁,满眸人间才是诗眼。郴州从不是孤芳自赏的水墨,而是以山水为纸、人间为墨的动态长卷。身为青少年,当读懂这山水情语:护一株树、惜一捧水,在古村石阶上轻放脚步,于东江雾中守护那份静谧。如此,方能让雾永远灵动如纱,山永远苍翠如屏,让这份青绿,在时光里永不褪色。


作品点评

该文以地理诗学视角重构郴州意象,堪称山水人文的双重奏。东江湖雾的三重描写堪称典范莽山峰林巧妙勾连湘粤千年文脉。结尾青绿长卷的隐喻系统,将生态守护升华为文明传承使命文章以“山水情语”为魂,内容丰盈:东江湖雾的灵动、莽山的厚重、高椅岭的奇绝,缀以渔夫撒网、瑶婆绣锦等烟火细节,自然与人文交融成画。结构层层递进,从总起的青绿长卷,到分述的景与情,终至升华的守护之思,脉络清晰。语言诗意鲜活,“凝固的火焰”“兜住仙气的网”等比喻新奇,老渔民的话更添质朴情味,简笔勾勒出郴州的魂与韵。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陈琪

二审:张红萍

三审:吴娜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