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琳
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学生
踏遍郴山寻旧梦,饮尽郴水悟乡音
参赛作者:黄子琳(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
指导老师:史怡湘(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
造字唯一之“郴”,风景独一之城。郴州,这座湘南的明珠城市,如一首悠扬的诗篇,从古老的岁月中流淌而来,每一帧都镌刻着动人的故事,每一处都蕴含着我深深的眷恋。
东江湖的晨雾是流动的宣纸。五点半的码头还浸在深蓝里,我看见雾从江面升起,漫过芦苇丛,爬上吊桥的铁索,最后栖在游客的发梢,凝成细碎的露珠。当第一缕阳光刺破雾霭,江水瞬间被点燃,金波推着银浪,将余温撒开的渔网渡成鎏金的圆月。渔民说:“这雾啊,是东江的魂,没了雾,水便少了几分灵气。”我忽然明白秦观为何会为郴江写下“砌成此恨无重数”——这缠绕青山的碧水,本就是一脉化不开的情,雾是他的留白,浪是他的平仄,每一朵涟漪里都藏着郴州人说不出口的温柔。
高椅岭的丹霞是大地的胎记。赤色岩壁劈开云海,褶皱里还凝固着亿万年的风雨。导游说页岩上的纹路是时光的掌纹,我伸手触碰,指尖竟染上暖褐色的温度。谷底的水洼如裂碎的镜子,倒映着天空的蓝和岩壁的红,原来炽烈与沉静可以如此妥帖的相拥,正如郴州人藏在粗犷山水间的细腻心肠。
苏仙岭的石阶浸着墨香。苔藓爬上“三绝碑”的字迹,将秦观的愁绪,苏轼的牵挂,米芾的笔锋,都酿成了岁月的琼浆。这山承载的不只是传说,更是百转千回的家国情怀,似是每一块青砖都在诉说:山河为碑,情重若山。石阶上的每道缝隙都藏着郴州人比岁月更坚韧的倔强。
郴州的烟火气从来不是喧嚣的,它是老茶馆里的半壶陈茶,是古巷深处的一盏孤灯,是雾里的渔歌,是岩间的绿意,更是每一个郴州人眼底藏着的月光与山川。
此去经年,若有人问我何谓乡愁,我会说:那是郴江绕山的眷恋,是无论走多远都能在记忆里寻到的一泓碧水与半阙青山。
郴山郴水皆有情,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品点评
本文以水墨画卷解构乡愁,将自然地貌与人文掌故编织成绵密的情思网络,最终在鎏金渔网与裂镜水洼间,将山水之美升华为文化基因里的永恒眷恋。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陈琪
二审:张红萍
三审:吴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