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诗琴
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学生
平安符:征魂
参赛作者:李诗琴(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
指导老师:史怡湘(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
祥兴二年,元军起兵进攻宋,皇帝为了与之对抗开始向各地征兵。
刘平就是征兵之一。
刘平在应召前是个本本分分的板梁农民。他从小就在板梁长大,娶妻生子也都在这,比起土地他更愿意将板梁视作家人,所以家人有难,刘平马上挺身而出。
可当他睁开眼发现自己仍处于家乡板梁,正当他疑惑之际他发现另一个自己扛着锄头从他的眼前走过向着家的方向去。
“我死了吗?”他想,刘平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说:人在投胎转世之前会先过一遍走马灯来回顾自己的一生。
他跟着自己回到家中,妻子上前去迎,孩子从私塾回来正在谈论在学堂学到的知识,继而又开始打打闹闹,妻子一边笑着提醒孩子小心一边倒水推给自己。屋外的樟树被风吹动,沙沙作响,树荫也晃动着,此时正值夏季,温度适宜,田中作物已近成熟,弯着腰等待着丰收的来临。
刘平正沉浸在自己的走马灯时,画面开始模糊,再清晰时已经到了刘平应召出征的那一天。
那一天,临走前妻子塞给他一个平安符,说希望它可以保佑刘平平安,刘平将它收好之后随大部队一同出征。
正以为走马灯到这里就结束了时,结果它再次模糊,清晰时竟放起了刘平出征后村子的景象。
他看见妻子去龙泉古庙为自己祈福,她虔诚地跪在佛前再三叩头,嘴中反复念着:“愿佛祖保佑我家夫君平安归来。”末了,她走上接龙桥穿过棋盘石街,回到家中拿上脏衣去往月亮塘浣洗。塘水清澈凉爽,两岸有不少妇女也在浣衣。
她洗好后拿上衣物回家晾晒,然后点燃柴火开始做饭,炊烟从烟囱中升起直冲云霄像给远征的战士指引家的方向。
孩子从私塾回来,走上接龙桥时竟一跃而下沉入水中,待浮上来高声呼喊:“我是跃龙门的鲤鱼!”湿漉漉地回家后,妻子虽嘴上责备但还是细心地将湿衣物换下来。
晚饭后,妻子又上望夫楼忧心忡忡地望着远方,担忧着远征的刘平。
刘平看着这一幕内心有一丝动容,他想如果不出征的话就不会让妻子这么担心了吧?但他又想到儿时在私塾夫子讲的有国才有家,国破则家亡。想到这儿心中又庆幸还好出征了。
一声马鸣打破了这样祥和的画面,刘平回过神发现竟是蒙古的军队闯入了板梁。
他们在村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刚刚还一副岁月静好的村落,顷刻间变成人间炼狱。作物折枝于马蹄之下,鲜血飞溅于屋檐之下,生命消逝于利剑之下,而侵略者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
刘平看见一个元军高举手中利剑向前刺去,而前方正是自己的妻儿!
“不!”
刘平一声惊呼梦醒,他睁开眼发现自己倒在尸山血海之中,附近倒下的都是自己昔日的战友,他艰难地站起,从内衬中取出那枚平安符。
他看着那枚平安符,上面用金线绣着“平安”二字……
脑海中不断浮现着梦境中的最后一幕,握着平安符的手紧了紧,他将平安符收好,捡起长矛,眼神坚毅,大喊:“杀!向前突击。”
此时的他已身中十二箭却依然斗志昂扬。
只因他心中想着“有国才有家”。
作品点评
文章以梦境与现实交织的叙事,展现刘平从眷恋家园到“有国才有家”的觉醒。平安符作为家国羁绊的具象化符号,既承载妻子“炊烟引归”的深情,又在血火交织中淬炼为护国信念,符中“平安”二字终成赴死的悲壮注脚。故事将个体命运嵌入历史洪流,符咒的朱砂金线与战场的血色形成强烈互文。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本季度若与荣誉擦肩,请不要停止热爱,下轮角逐的大门依旧为您敞开。
编辑:陈琪
二审:张红萍
三审:吴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