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415.何粤资 | 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学生
2025-06-24 11:56:57



何粤资

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何粤资,女,2008年10月出生,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学生。

创作背景:作者成长于永兴县大布江乡,她喜欢用眼观察郴山,用手轻抚郴水,用心体会郴州情。作者用笔墨绘就郴州画卷,让大家更了解郴州。

代表作品

墨画郴山水  赓续郴情意


参赛作者:何粤资(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

指导老师:曹   妫(郴州市永兴县第三中学)


山之林,河之水,乐曲畅谈;云之雾,光之亮,诗情画意。山清水秀,情深谊厚,秀美郴州。郴州,好似齐白石用画笔所绘就的龙虾,活灵活现,上有花木丛丛,下有溪流潺潺;好似诗人用诗韵所谱写的诗歌,诗意盎然,叙其美感;更似我们用歌喉所哼唱的乐曲,悦耳动人,富有活力……寄情于山水之中,用朴实无华的笔墨去描绘郴州丽景。

 郴州之美,始于一个意蕴悠长的字——“郴”。          

“郴”字意为“林中之城”,犹如山林溪流穿过的道道关卡,左靠林木葱葱,右依福地累累。它是自然界的宝库,是史书上的珍品,更是承载湘南大地的文物。郴山环城走,郴水绕城运,郴情韵城味。“郴”字不仅是一个字符,更是一幅秀丽壮阔的画卷。正如秦观写下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留下潇湘去。”他将山水灵气与人文忧思酿成传世绝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座被自然眷顾的小城,正以青绿为底,续写着新时代的山水长卷。  

郴州之美,赏于一桩壮观奇丽的青山奇景。

郴州,坐落于连绵群山之中,南岭北麓,南岭是中原通往岭南区域的最后一道天险。自秦置郴县始,不少失意官员被贬谪于此,或途经此处流放到当时更为偏远的岭南。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们,在此吟咏山水,或写尽无数悲苦自怜与宽慰。“拨开云海见五指,莽山峰色正堪悸。”在宜章县,烟雾缭绕着陡峭险峻的莽山,不时隐约见到游客穿行其中,乳白色的雾,黢黑的峰,葱绿的林,或红或黄着装的游人,这里仿佛一幅即兴绘就的水墨山水画。

郴州之美,品于一杯清冽甘醇的茶水。

郴州境内水资源丰富,河流水系发达。郴江带郴山,逶迤入平楚。郴江向北,澄水似练,城水相依,郴水奔涌,入洞庭,达赣江,下珠江,娓娓述说这座名城的婀娜多姿。“万山涵养凝碧玉,一湖清水涌湘江。”东江湖享有“湘南洞庭”的称誉,是闪耀于郴州山水画卷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小东江的雾是它的名片,绵延几公里长的云蒸霞蔚,宛若一条在峡谷中飘拂的玉带,两岸峰峦叠翠,江上渔舟唱晚,东江漫流,郴州聚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绿色发展的主题,全面建设郴州“水立方”模式,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真正实现生态蝶变、山乡巨变、发展嬗变。以一城好水激活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郴州水的特质于冷与热之间,它的气质则净与绿结合。郴州有好水,好水养好鱼,好水放好鹅,好水泡好茶。

郴州之美,镌刻于一本厚重古老的郴州史书。

郴州,人文古韵,文人墨客在此行文吟诗,从秦置郴县,至汉代设桂阳郡。再到苏仙岭、义帝陵等古迹见证楚南文化传承。周敦颐曾在此留迹,韩愈亦在此驻足,他们用笔墨为这千年古城增添了不朽的韵味,传统文化的传承亦是他们为后世人们的生活丰富了无限的趣味。在这红色革命的摇篮里,它是朱德、陈毅领导工农革命的重要据点,是黄克诚、邓中夏从事革命事业的热力源头,是革命家在汝城县发生的“半条被子”的故事起点。他们是老一辈革命家,在郴州点燃革命的火种,带领郴州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将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于此蜕变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在百年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党史中书写着属于自己光彩篇章,我们应始终秉持湖湘子弟“敢为人先”的勇气和信心,照亮郴州伟大征程的火炬,两千年的文脉正化作乡村振兴的春雨,滋润着这方红色热土。

言郴州之美,书郴州之文,于山水画卷,郴州相见;史情诗韵,郴州相颂。山水孕育了郴州的绝世容颜,情则汇聚了郴州的史诗韵味。古老而年轻的郴州,正以山水为墨、以情怀作笔,在新时代的宣纸上,挥毫续写“林中之城”的隽永华章。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以诗意的笔触构筑了一幅郴州人文山水长卷。全文结构层次分明,从生态密码到人文密码,层层递进中展现了对故乡的深度认知与炽热情怀。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本季度若与荣誉擦肩,请不要停止热爱,下轮角逐的大门依旧为您敞开。

编辑:陈琪

二审:张红萍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