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诗颖
郴州市第一中学学生
赏千载风月,颂古今之歌
参赛作者:曾诗颖(郴州市第一中学)
指导老师:罗玲香(郴州市第一中学)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沿郴江离去的诗意,以潇湘为底,以“郴”字为心,恍然才觉林中之城这幅丹青,早已镌刻进每一个林邑之子的血脉,透视在每一处苍翠清澈的落墨间。
朝起·雾漫东江
竹篙一点,密网一展,晨雾笼住周遭,低头仅看见迷蒙的湖水,涟漪托着幼小的倒影摇曳,仿佛整个世界已浸润于水雾之中。这是我幼时最清晰,亦最朦胧的记忆——林邑的水色风光。诗意流淌在血液中,又好似被搅碎浮在湖面,被年幼的我步步品味吞食。老翁立在船头默默拨着竹篙,竹竿与清水在雾里凑成和弦,又好似花旦吐出的唱词。而今回忆,六岁的霜晨天,船畔荡漾,满江迷离,烟雾织成了郴城的轻纱,水纹漾成了岁月的褶皱。
午时·望断有寻处
踏入福地的那瞬,目光便染上古风古韵的味道。台阶一度蜿蜒直至消失在目及最远处。每一次抬步便是敲响历史的跫音,聆听楚辞的余韵;每一次心跳都在与岩石花鸟共振。彼时12岁的我正数着石阶,用神思勾勒阶石的轮廓,以午时的阳光衡量郴山的姿态,忽因“三绝碑”驻足凝望,不禁心旌一荡:时空穿行,历史在此落墨,仿佛依旧可触到余温。千年间朝代风雨更迭,而秦观之愁,东坡之叹,米芾之墨不改,印入福地每一寸中。秦观一句“桃源望断无寻处”道出彼时无奈与幻灭,可依我看来,林邑的风光分明是“望断有寻处”,正如拾级而上,望断之时,便抵寻处。光阴会磨钝字迹细节,但心中衷情,历经千淘万漉,仍将熠熠生辉,婉转在千载风月的画意中。
暮至·书影莲香
暮色四合,微雨。跨过濯清桥,青砖黛瓦透过雨点与我对视,石像静静浸在薄光里。举起手中的相机,“咔嚓"一声清脆的快门键,相片内,周敦颐屹立依旧;相片外,是来往如缕的后生前来与教科书上的记忆相会:雨滴落在青石板上,打出《爱莲说》的节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吟诵着,一幅篆刻书法立即在脑海中展开。暮光探寻莲池镜面,池中菡萏弥漫出同千年前一般的花香,混着理学的墨香,仿佛伴着穿堂风掠过门匾,携着诗情文意钻入时代底片,柔和了边界。书中字影与周敦颐执笔的石像遥相呼应,何尝不是一种古今共觉,记忆永存。再度仰望书院牌匾,暗下一份决心:定以当代青年之步履,赓续北宋理学之荣光。
夜临·戏腔融古今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而今历经十年星霜,自朝阳升起到如今月明星稀,昆曲的温婉与郴州的官话吐字,融合之下在湘南地域历久弥新。月光如洁白的水袖,撒在院前的树上,映出一地青黛的影子。灯光之下,湘昆演员之间的唱和,唤醒了林邑山水;旦角抬手掩面,水袖拂动,带动了台下观众的情怀。一曲毕,掌声席卷在一方院内,我只愣愣坐住在原地,恍然间朦胧记忆回转,那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涤荡在脑海,春风涤荡,掀起郴景与我长久而深刻的羁绊。郴山复郴水,郴景蕴郴情,原来自始至终,湘昆浸润在雾漫东江时的每一滴水中,生长于“三绝碑"旁苍翠绿叶间,共鸣在爱莲湖畔周敦颐屹立的书院前——墨香与昆笛的清音,织就如今的千年林邑。不论文客愁思,渔家辛勤还是理学余韵,都在跨过历史长河,以湘昆为基底,现代技术为催化剂,渗延进我的成长星霜,在即将成人之际同我撞个满怀。回神再抬眼,月光流入心湖,郴城文化隐在云端默然注视。终于楼台拨雾,自见津渡,明日黎明破晓时,郴城灵魂的烙印便会长留于心,洇在未来的旅程中。戏台终究会散,演员终面临迭代,郴州山水中千年真情的青灯难以熄灭,点亮每一位与林邑有羁绊青年的璀璨,不断以别样的瞬间铸就别样的永恒。
时节如流,仅十六年春秋仿佛别过郴景万色,我以成长之程幸赏千载风月,凭少年之豪情高颂古今之歌,在未来再度倾听郴城的呼吸。
作品点评
这篇《赏千载风月,颂古今之歌》以四时流转为经,以文化记忆为纬,编织出一幅气韵生动的郴州人文长卷。文中古典诗词的化用浑然天成,"望断有寻处"的翻案笔法尤见才思,而"快门键"与"时代底片"等现代意象的穿插,更构成传统与现代的诗意对话。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本季度若与荣誉擦肩,请不要停止热爱,下轮角逐的大门依旧为您敞开。
编辑:陈琪
二审:张红萍
三审:吴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