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彤
郴州市第一中学学生
墨染“郴情”山水谣
参赛作者:李丹彤(郴州市第一中学)
指导老师:曾露珠(郴州市第一中学)
浸“郴情”之墨染,挥洒东南,便化做历史的古痕环住了这座东南一隅的秀丽小城——郴州。再捻一指清泉,濯洗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处,春水煮作茶,便又在多少郴州儿女的心底泛起绵长而又柔和的“郴情”……
“郴情”在于柔和起伏的郴山与温柔荡漾的郴水,不同于别处山的巍峨与水的奔流,郴州的山水恍然给人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之感。正是这些缓慢悠然山水谱成郴州独有的浪漫歌谣,哺育了一方水土,在每个郴州人心里播下了郴情的种子。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古体字中的“郴”便以“林”与“邑”相结合,这便注定了身为林中之城的郴州将以山的姿态绵延起伏。但不同于泰山的巍峨或华山的险峻,郴州的山是绵长的、柔和的、缓缓起伏构就生生不息的绿的海洋,微风轻拂处便是波涛滚滚,眼睛张合处便是潮起潮落。于是乎厚重的历史文化涂抹的苏仙岭,生机勃勃鸟语花香的莽山,日落凝成灿红丹霞的高椅岭,便在历史长河里构成“郴”的符号,以柔和与绵长教会我们用山的厚重去行走,去追逐,去生生不息地向上生长。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如果山是郴州的骨,那么郴水便是郴州的血液。从环绕青山的郴江河到水雾氤氲的东江湖,渔网起落处便是生活,细水长流处便是乡情。郴水不像一壶灼人的烈酒,更像一杯须细品的茗。枕书窗边听雨落檐时品上一口,便将诗情与画意都装进腹中,而郴水是第三种诗意。他以宽厚的仁心历经历史的风尘,缓缓流过干戈交错或盛世光景,而绿意不改,以平静仁厚教会我们去包容,去接纳,去品味生活的苦而呼出回甘。
郴州的山环水绕处,谱写的却是“郴情”的诗章。浇一勺火红的汤于细白的粉,翠绿的葱花与之形成三国鼎立,氤氲的香气便扑鼻而来。夹一筷子栖凤渡鱼粉送下,辛辣便就着粉的劲道在舌尖炸开,让人满头大汗的同时又欲罢不能。圆润的永兴冰糖橙,剥开时汁水乱溅,清香随着甘甜充盈整个口腔,让人梦中都伴随着果香。更不必说半条被子的温情动人,以耀眼的红光照耀这里的同时也让无数中华儿女为之热泪盈眶。熠熠郴情教会我们以一颗赤忱的心,去奉献,去奋斗,去在热爱中拥抱祖国,实现自我。
郴山郴水谱就“郴情”的歌谣,这歌谣流淌在秦少游笔下的郴江,飘摇过无数次月迷津渡,化为齿间碰撞的音节。而作为郴州儿女的我们应以墨染拥抱这座东南小城,以宽厚与悠长相伴,以熠熠红心绘“郴情”,在时光的岔路口上,墨染“郴情”山水遥。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以诗意的笔触勾勒出郴州的山魂水韵,堪称一篇情致深婉的乡土赞歌。行文如东江晨雾般氤氲流转,从苏仙岭的墨绿到鱼粉的艳红,从冰糖橙的清甜到"半条被子"的炽热,多重感官意象的叠印使乡情具象可触。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本季度若与荣誉擦肩,请不要停止热爱,下轮角逐的大门依旧为您敞开。
编辑:陈琪
二审:张红萍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