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384.高景涵 | 郴州市第一中学学生
2025-06-18 14:50:05


高景涵

郴州市第一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高景涵,女,2009年11月出生,郴州市第一中学学生。

创作背景:郴江郴山,本为一体,行云流水,均为郴情。以仰视见郴山,可得清明高远;以俯视见郴江,可得重晦深远,见山水可见郴史长河之浩浩荡荡,以史为鉴承郴情,“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词人秦观慨然而歌,格局之外别有洞天,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郴诗之气节风骨,仍如皓月当空照古今。

代表作品

纵马踏花向郴山,流水归来镌情怀

 

参赛作者:高景涵(郴州市第一中学)

指导老师:罗玲香(郴州市第一中学) 


有人言:“她生于长空,长于烈日,她翱翔于风,从未远去。”有人言:“三代遗风,滋郴之荣茂,玉振金声,养郴之蓊郁。”而由我观之,山黛远,郴江长,朝来春光抚潇湘.郴情流转,荡幽谷而缭云间,散雾霭而澈凌烟,其志山河为清,其心日月为明。

辛弃疾有诗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孰不知,郴江郴山,本为一体,行云流水,均为郴情。

我以仰视见郴山,得清明高远;我以俯视见郴江,得重晦深远,见山水可见郴史长河之浩浩荡荡,以史为鉴承郴情,“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君可见词人秦观慨然而歌,格局之外别有洞天,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郴诗之气节风骨,仍如皓月当空照古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君可见苏仙传说之华表千里,至今传颂,郴史之流光漫溯,跃于郴民之心怀,正因千年郴史,正因千年积淀,清风吹开的史卷中,总有郴城之美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郴县子民每每回首,总有江山映于眼中。纵使“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但郴城之大好河山从未老去,蒸腾炽热的郴城情怀,哪怕一分,也从未冷却。酌古,我们能见黄克诚先生之爱国无悔,于他而言,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他有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在郴城铸就的英雄豪迈侠骨,告诉我们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如何飞渡乱云,如何十年饮冰,如何不凉热血。

观今,我们可见江梦南溯流而上:“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于她而言,即便前路履雪千尺,仍要倾尽年华,无怨无悔,拨雪寻春,烧灯续昼,这何尝不是郴情之体现?央视主持龙洋,着郴心扁舟一叶,渡成长玉鉴琼田,明文化长灯不灭,该是当代郴情的生动注脚,这何尝不是未泯之郴心?

清阳曜灵,和风容与,郴水荡漾,转眼郴情已千年,但它仍活跃在郴城百姓的心中,以全新的面貌和魅力传承着。郴情万千,终凝为一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纵马踏花向郴山,流水归来镌情怀。几代郴民的精神传承,千年郴史的沧桑积淀,郴城美景的碧波萦绕,随郴情流风,灵动炽热,一路奔驰向前,下涌郴江,可弄潮时代浪尖,上盈郴山,可不负满身花雨。天纵豪情,烟波浩渺,郴水滚滚而来,终显郴城之独特傲骨。


作品点评

这篇《纵马踏花向郴山》以诗性语言构筑起一座精神故乡。作者巧妙化用秦观、辛弃疾等古典诗词,将郴江郴山升华为承载千年文脉的精神符号。文章以"郴情"为魂,古今交织——既写苏仙传说、黄克诚风骨,又述江梦南、龙洋等当代典范,形成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语言如山水长卷般铺展,"纵马踏花""烧灯续昼"等意象瑰丽,结尾"弄潮时代浪尖"的豪情与开篇"山黛远"的柔美形成张力,展现了对故乡文化的深度认同与创新诠释。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本季度若与荣誉擦肩,请不要停止热爱,下轮角逐的大门依旧为您敞开。

编辑:陈琪

二审:张红萍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