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380.吴敏 | 宜章县养正中学学生
2025-06-18 10:45:19



吴敏

宜章县养正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吴敏,女,2007年10月出生,宜章县养正中学学生。她喜爱阅读和写作。曾多次获评校“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并在《语文报杯》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创作背景:该文章灵感来源于作者参观宜章湘南暴动纪念馆的历程。参观后,她饱含对宜章红色历史的敬仰和对其发展变化的赞叹之情,愿借这篇文章,让更多人了解宜章历史,传承红色文化。

代表作品

红韵映青山,赤子承郴情

参赛作者:吴敏(宜章县养正中学)

指导老师:刘芬(宜章县养正中学) 


巍巍郴山,层峦叠翠;悠悠郴水,碧波绵长;军民一家,鱼水情深。——题记

位于湘粤交界处的宜章县城,107国道旁,有一块记载着“南通交广,北达湖湘”的明代界碑静静地矗立着。这座千年古邑,既是文化南下的驿站,又是岭南美景北上的门户。在历史的滚滚浪潮中,宜章正以独有的姿态,演绎着时代的沧桑巨变与蓬勃新生。

站在玉溪河岸,遥望过往的霭霭烟云,我好似看到了那一抹抹红色的印记,那是这座古县永不褪色的信仰之光。带着敬仰走进宜章湘南暴动纪念馆,我看到了科技与历史文化如同双翼,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AR技术还原了苏维埃政权的成立场景。让人们身临其境地看革命烽火燃遍湘南;看朱德、陈义率南昌起义军余部发动武装起义,并打响了湘南起义的第一枪,席卷了20余县;参加起义的群众上百万之多,他们热血沸腾,沉重地打击了农村封建主义势力,撼动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红旗漫卷南天晚,湘南这边红一片。全国人民风雨同舟的温情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它在岁月的洗礼与沉淀下,愈发醇厚,焕发出了更为蓬勃的生机。

岁月的长河奔涌,我们不能忘记红军途经宜章时,严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铁纪,不能忘记宜章百姓智捣“乌龟壳”、冒死救护红军伤病员的赤诚。革命胜利了,但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没有变,他们将这份跨越时空的鱼水深情转化为全面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将险峻的莽山打造成“南岭明珠”。当下,这里绿色产业红火,特色种植业、养殖业齐进,红色旅游收入在五年内急速增长。这不仅是经济的跃升,更是红色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有力见证。

站在莽山之巅俯瞰,郴山巍巍,托起永不褪色的信仰;郴水汤汤,滋养代代流传的精神根脉;郴人怀志,赓续源远流长的红色血脉。湘南暴动的烽火硝烟尚未消散,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淬炼的信仰之光,此刻正与脚下钢轨上飞驰的银龙相遇。这座千年门户的变化,正在一步步地启发我们:城市的发展不只是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文明的传承、文化的创新与精神的升华。因为,历史的文脉与科技的丝绸不断交织缠绕,地理优势与创新思想持续交融碰撞。

历史,是古人的无穷智慧;科技,是今人的创新光芒。宜章正以湘南门钹的姿态,继昨日之辉煌,展今日之荣光,奋力地叩响新时代的发展之门。我们,重任在肩、使命如磐。要以青年之姿,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让更多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文明瑰宝以科技的方式“醒来”,实现跨越时空的永恒“流传”!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以湖南宜章县为叙事载体,巧妙融合红色记忆、历史文脉与当代发展,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时代思考,激发读者对红色文化的敬重和传承意识。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本季度若与荣誉擦肩,请不要停止热爱,下轮角逐的大门依旧为您敞开。

编辑:陈琪

二审:张红萍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