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371.李淑媛 | 郴州市第二中学学生
2025-06-18 10:00:32



李淑媛

郴州市第二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李淑媛,女,2008年8月出生,郴州市第二中学学生,爱好文学。擅以现代意识重构历史褶皱中的人文记忆碎片,创作中常将词牌格律融入散文肌理。在校期间创作并呈现《我与二中的传奇》《少年游》等5部戏剧作品。现为校编辑部部长、电视台制作部部长。

创作背景:作者游苏仙岭有感,遂以秦观晚年三贬经历为经,以《踏莎行·郴州旅舍》《鹊桥仙》等词作为纬,重构谪宦文人的精神图景。

代表作品

水袖轻扬处

参赛作者:李淑媛(郴州市第二中学)

指导老师:邓佳丽(郴州市第二中学)


铜门环撞在青砖墙上的脆响惊醒了梁间燕子。昆笛声从戏台角落的裂缝里渗出来,清泠泠缠住褪了金的雀替雕花。班主青布衫的袖口磨得透亮,指尖抚过梨木柱上蜈蚣般的刻痕:“道光年间演《雷峰塔》,白娘子现真身时,看客把酒碗砸上台——这豁口里还卡着瓷片渣。”

后台阴影里悬着的红蟒袍突然晃了晃,金线绣的蟒鳞簌簌掉落。八十岁的李婆婆正在给袖口补丁缀流苏,银针划过赭色衬里:“戊戌年发大水,戏箱都喂了郴江龙王,这件衣裳是扯了祠堂帷帐改的。”她腕上的老银镯磕到木架,惊醒了蜷在戏箱上的玳瑁猫,它纵身扑向梁间垂下的水袖,扯出半尺长的裂帛。  

晨雾漫进戏楼时,武生对着残镜勾脸,石绿颜料混着东江湖的水汽在掌心化开。旦角阿楚蹲在门槛上背曲牌,布鞋底蹭着“光绪廿三年”的刻字,忽然抬头问:“杜丽娘游园时若遇上雾漫小东江,还寻不寻得见牡丹亭?”班主往火盆里扔了把松枝,青烟裹着火星子往上蹿:“三十年前在万华岩溶洞唱《惊梦》,石钟乳滴水把云锣敲出了《雨霖铃》的调。”  

竹筏载着戏箱漂过丹霞山崖那日,阿楚的水袖扫落了岩壁上的红蓼花。老琴师试音时,芦苇丛里惊起的白鹭正巧合上《懒画眉》的节拍。船过江心,武生翻身刺枪的红缨穗子勾住渔网,扯出尺长的银鱼在空中划出弧光,班主拍腿大笑:“这倒比《连环计》里的流星锤真切!”

冬至前夜,阿楚在祠堂前对着石狮子练步。月光把“作如是观”的匾额投在她背上,青苔斑驳的地砖被布鞋蹭出了水波纹。李婆婆从镜盒底翻出半截螺子黛,就着雪光给她描眉:“当年我师父用烧焦的柳枝画眼线,演《离魂》时眼泪冲花了妆,倒真像个魂儿。 ” 

细雪落满戏台时,那件百年蟒袍终于上了身。阿楚踩着“雨夹雪”的锣鼓点转身,袖口补丁里漏出的金线忽明忽灭,恍如百年前烛火未烬的余晖。台柱裂缝里突然飘出一片黄表纸,上面歪斜写着“宣统三年冬,玉簪记,满堂彩”,被穿堂风卷着贴上她未染蔻丹的指尖。  

玳瑁猫跃上屋梁那刻,铜磬无风自鸣。悬在梁间的老戏单扑簌簌落下一角,露出底下民国报纸的残片:“九如班新编《郴江遗梦》连日客满”。后台火盆爆了个火星子,点燃了半幅泛黄的水袖,青烟里浮起檀香与鱼腥混杂的气息——像极了大雨前的郴江水漫进戏楼的味道。

我走出巷口回望,红灯笼在雪夜里晕开暖暖的光圈。六百年前顺湘江漂来的昆曲种子,早在这片山水里长成了自己的模样。


雾中书

参赛作者:李淑媛(郴州市第二中学)

指导老师:邓佳丽(郴州市第二中学) 

我是秦观,现在是宋哲宗绍圣四年。

郴山的晨雾漫进窗棂时,我正把晒干的艾草扎成小捆。药香在指缝间游走,忽然就想起汴京太医局檐角挂着的药囊——那年我咳疾复发,官家特意赐下的苏合香丸,气味也是这样清苦绵长。

山脚的樵夫说七月该采黄精。于是,我背着竹篓往深涧去,石阶上生着墨绿的苔藓。不觉雾起,它顺着山脊流淌,转眼就淹没了来时的路。正攥着沾满泥土的根茎发怔,忽然听见雾中传来熟悉的脚步声,转身却只有一只松鼠跳过枯枝。呵……倒是我想的太多。

下山的路上遇见卖铜镜的货郎。箩筐最上层有面裂成三瓣的菱花镜,裂纹里积着经年的尘垢。我摸出五个铜钱买下它,货郎笑说这镜子只能照见破碎的前尘。那……是吗?正午的阳光突然刺破云层,镜面闪过一道光斑,恍惚映出翰林院紫藤架下那个抚琴的春衫少年。

日落时分,我蹲在青石板上涮笔,忽地,旁边洗衣的棒槌声惊起数只白鹭,墨色也在江水中舒展成游鱼的形状。对岸酒肆飘来烤鱼的焦香,跑堂少年用木盘托着酒瓮穿梭,腰间玉佩的穗子随风摇晃,竟与三年前我在集贤院系在书匣上的流苏一模一样,如此……甚好。那年七月初七、也是此般好天气,城中少女都在鬓边簪茉莉。我沿着城墙根慢慢走,卖花婆婆硬往我怀里塞了两枝。走到西门菜市口时,看见个总角小儿在沙地上写诗,歪歪扭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被鸡爪踏碎成乱麻。卖炊饼的汉子舀起半瓢清水冲地,那些字便化作墨色的蚯蚓,逃也似的钻进青砖缝隙里去了。

夜半暴雨突至,我起身关窗时打翻了案头烛台。火苗顺着未干的信纸蹿起,顷刻间吞没了“吾妻亲启”四个字。焦黑的纸灰被雨水打湿,粘在窗棂上像枯死的蝶。欲提笔,砚台里的残墨又结了冰,我呵着热气研磨,看江心那轮月亮在墨汁里碎而复圆。远处传来守夜人的梆子声,三更天了,信纸上依旧只洇着团化不开的雾。

水波把月亮推到我脚边时,野渡的渔翁正收起最后一网。竹篙点破水面的瞬间,万千星辰在涟漪中摇晃,恍若乌台那夜御史台檐角悬着的铁马,被北风撞出细碎的清响。

一夜无眠、又迎曦轮,推开后门,发现石阶缝里钻出一株野姜花。淡黄的花瓣上凝着露水,颤巍巍地不肯坠落。我蹲下来看了许久,直到双腿发麻才惊觉——这分明是离京那日,幼子偷偷塞进我行囊的那朵宫花模样。

 晨雾爬上襟前野姜花时,铜镜里那人鬓角已凝了霜。案头信纸被风掀起一角,未干的墨痕在潮气里舒展,竟洇成那年琼林宴上,子瞻醉后在我袖口画的半阙残句。

欸,罢了、罢了……

 “郴江幸自绕……”字迹在“绕”字处戛然而止,墨汁沿着纸纹游走,像极了昨夜渔翁竹篙划开的水痕。江面忽有桨声欸乃,惊得檐角铁马叮咚乱撞。这一笔终究没能写完,最后一笔拖成长长的水迹,蜿蜒着爬向纸边。江上忽有孤舟摇橹声传来,惊得檐下铁马叮咚作响,恍惚间满室旧年宫漏声。




作品点评

《水袖轻扬处》围绕昆曲戏班展开,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戏班的生活与传承,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如 “铜门环撞在青砖墙上的脆响”“金线绣的蟒鳞簌簌掉落” 等,生动地勾勒出戏楼的环境和戏班的日常,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时间跨度从道光年间到民国,穿插着戏班经历的诸多故事,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展现出昆曲在当地的发展变迁。

《雾中书》以秦观的视角展开,笔触细腻,意境深远,满溢着浓浓的怀旧情思。文中多处借景抒情,郴山晨雾、石阶苔藓、野渡渔火等景致,串联起秦观对汴京往昔的回忆,从太医局的药囊、翰林院的少年,到集贤院的流苏,回忆画面鲜活生动。作者巧妙化用秦观词句,古典文化韵味十足。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本季度若与荣誉擦肩,请不要停止热爱,下轮角逐的大门依旧为您敞开。

编辑:陈琪

二审:张红萍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