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梓权
郴州市第二中学学生
年少识得郴滋味
参赛作者:袁梓权(郴州市第二中学)
指导老师:李小菊(郴州市第二中学)
在记忆的长河中,每个周日的清晨都宛如一首悠扬的散文诗,静谧而美好。那天,城市仿佛还沉醉在甜美的梦乡,晨雾如轻柔的薄纱,在大街小巷间悠悠飘荡,迟迟不愿散去。
睡眼惺忪的我,被一阵清脆悦耳的铜壶倒水声轻轻唤醒。那声音,宛如山间清泉,透过雕花木窗的缝隙,丝丝缕缕地钻进我的耳中,挠得人心痒痒。我怀着好奇,轻手轻脚地来到客厅,只见父亲正虔诚地躬身侍弄着那套祖传的茶具。
紫檀茶盘宛如一位沉稳的老者,静静承载着岁月的故事。三只汝窑天青盏整齐地排列其上,盏底那层若有若无的釉光,恰似昨夜郴江月色留下的深情一吻,散发着如梦如幻的迷人气息。父亲一边熟练地摆弄着茶具,一边嘴里念念有词,那是我听了无数遍却从未厌烦的口诀:“牛奶要沿红泥火炉壁旋三圈半,茶汤得用飞天山溶洞水醒三次。” 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岁月深处传来的神秘咒语,饱含着家族传承的温度与对郴州茶文化的深深敬意。
父亲缓缓打开了话匣子,给我讲述起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1998 年,那场如同恶魔般肆虐的特大洪水,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而来,无情地吞噬了家中近半的藏书。然而,命运似乎在冥冥之中有着别样的安排,一本泛黄的《苏仙茶经》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当父亲轻轻翻开扉页,“郴州文史馆抢救文献” 那枚朱红的印章映入眼帘,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瞬间点亮了那段灰暗的记忆。
父亲指着一张已经泛白的工作照,眼神中满是怀念与自豪:“孩子,你瞧这苏仙桥的青石栏板,上面精美的莲花纹,可是照着南禅宗古碑拓片一点一点凿刻而成的。” 照片里,18 岁的父亲风华正茂,他赤脚站在齐膝深的江水中,手中紧紧握着测绘仪,那专注的神情,宛如一位沉浸在创作中的画师,正用手中的 “画笔”,为苏仙桥勾勒着重生的壮丽画卷。每一道线条,每一次测量,都凝聚着父亲和无数建设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执着。
去年深秋,我与父亲一同漫步在四清湖生态公园。阳光温柔地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宛如无数颗钻石在水面上跳跃。父亲小心翼翼地拿出他珍藏多年的 “治湖标兵” 奖章,那奖章在阳光下闪烁着质朴而耀眼的光芒。他的目光望向花岗岩亲水平台,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
“孩子啊,你看这亲水平台下,曾经有四百双磨破的胶鞋,大家就是穿着这些鞋,一步一步,接力传递着石膏碎块。” 父亲的声音有些低沉,却充满力量,“那时候,每个人都怀着一颗为家乡建设奉献的心,再苦再累都没有人抱怨。” 如今,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无人机植树的现代科技画面,仿佛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生态监测站的电子屏上,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上升的数字,如同一串串跳动的音符,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乐章。父亲布满厚茧的手指轻轻在屏幕上缩放画面,看着波纹间跃动的灰背,他感慨地说:“你看,这多像《水经注》里记载的‘玄甲巡江’啊,咱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四清湖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那一刻,我从父亲的眼中看到了欣慰,也看到了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
还记得在苏仙岭南禅寺,晨钟悠扬,仿佛穿越千年时光,悠悠回荡在山谷之间。那声音,如同一只温柔的手,轻轻唤醒了沉睡的山林。千年银杏的叶子,在钟声的轻抚下,如同一只只金色的蝴蝶,翩翩起舞,簌簌落下。我正沉浸在《徐霞客郴游笔记》的世界里,用心临摹着古人的文字,感受着历史的厚重。
突然,一只雏燕扑棱棱地跌落在我的脚边,打破了这份宁静。我吓了一跳,连忙低头查看。这时,管理员张姨走了过来,她轻轻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托起这只毛茸茸的小家伙,眼中满是慈爱:“孩子,你知道吗?九五年大修的时候,工匠们发现了这个旧燕巢,为了不破坏它,硬是把整根横梁重新做了。” 张姨又指着檐角新挂的智能鸟巢监测仪,液晶屏上正跳动着第三十二窝幼鸟那充满活力的心跳频率。 “咱们啊,既要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又得跟上时代的步伐。” 张姨微笑着解释。
傍晚时分,夕阳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球,将天边染得通红。余晖洒在南禅寺的飞檐上,勾勒出古朴而庄重的轮廓。无人机沿着飞檐缓缓巡检测绘,发出轻微的嗡嗡声,仿佛在与古老的建筑轻声对话。古建保护所的年轻人,手持平板,热烈地争论着斗拱数据,他们的制服后背印着醒目的 “半条被子” 字样。在这夕阳的映照下,那几个字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我知道,那是红色精神在郴州这片土地上的传承与延续,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黑陶罐里,君山银针在沸水中舒展身姿,宛如飞天壁画中的飘带,轻盈而优雅。袅袅升起的茶雾,如同一层薄纱,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苏耽跨鹤飞升的传奇画面,那画面在茶雾中若隐若现,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就在这时,我的思绪被一阵奇妙的声音打断。我仿佛听见了千年前韩愈贬谪过境时,那哒哒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又似乎听见了高铁站清晰的播报声:“郴州西站到了。”这两种声音,在时空的长河中交织回响,仿佛在诉说着郴州从古至今的沧桑巨变。
在长辈们的故事里,我看到了郴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座城市,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对它爱得深沉。
作品点评
这篇作品文风细腻,以周日清晨父亲侍茶为引,串联郴州故事。从古籍幸存、桥梁建设,到生态修复、古建传承,巧妙融合人文、历史与发展。借茶雾中古今声响交织,突显变迁。结尾升华情感,展现作者对郴州的深度认知与热爱,感染力十足。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本季度若与荣誉擦肩,请不要停止热爱,下轮角逐的大门依旧为您敞开。
编辑:陈琪
二审:张红萍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