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辰锐
郴州市第一中学学生
在郴州,每一座山后都站着林
参赛作者:胡辰锐(郴州市第一中学)
指导老师:李 娟(郴州市第一中学)
“都说‘人间清绝地,首肯是郴中’这趟倒要去看看,古人是不是在唬人。”大姨夫开着车,话中流露出他对此行的期待。后视镜中,我和姐姐望着窗外,城市渐次远去,被时间拉长,拉远,但我不知道的是,前方究竟有怎样的风景在等着我。
门推开的一瞬间,来自莽山的空气就不由分说地灌了进来,那是一种木质的,混有泥土芬香的气味,我浑身的毛孔仿佛都在张开,贪婪地汲取着这清新的空气,使我浑身轻松。清风拂过面庞,鸟啼声在耳边环绕,旅途尚未开始,但我依稀感觉到这趟行程不会让我失望。
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向山林走去,当我的视线绕过一棵树后,我看见了两条巨大的缆绳从山的那边连到这里。大姨说:“进去后可能会有一点不适,会出现耳鸣的症状,你和姐姐可以通过吞咽口水的方式去缓解。”我点点头,但脑中想的都是在缆车上的场景。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观呢?盯着悬在空中的缆车,我愈发觉得他们像一颗颗串在绳上的佛珠。我想或许车窗内还有上一批人印下的半个指纹,或许车内还有随风飘进的几片树叶,又或许窗户上还残留着雾汽,小孩用指尖绘出的画。“快点,轮到我们了。”我的思绪被姐姐的话打断,她拉起我的袖子就往缆车走去。缆车不等人,它是旋转着的,从左边那根缆线旋转到右边那根缆线,等它进入到室内,只有短短的十几秒时间让人上车。
缆车内,我们无不拿着手机隔着玻璃向外拍照,屏幕中,地面好像变小了,树木争先往我的视野里钻。忽然,一抹银亮的曲线突然从林隙间闪现——那是条不知名的小溪,它像被随手抛下的缎带,蜿蜒着穿过翠绿的森林。阳光正巧斜切过玻璃,将溪水劈成碎钻般的星点。某一瞬,能看清激流在凸起的岩石上撞出雪白的裙摆,下一秒又被密林吞没,只余断续的反光,如同大地深处某位神明在眨眼睛。缆车继续爬升,翻过一座高山,小溪变魔术似的消失在我们眼前。往前方看去,那条缆绳在前方好似一条瀑布,又像一条从山顶抛下的丝带。缆车缓慢地前行着,向下望去,只见一条厚厚的绿地毯覆在了地上,在风的吹拂下,荡出波纹。或许,有一些小动物正在树下嬉戏打闹吧,我这样想。“嘎吱”一声,使我的魂都跳了一下,缆车开始迅速上升了,变陡的坡度使我异常兴奋,心脏都快跳出来了。我紧紧地攥住手机,手臂上渗出的汗出卖了我随着缆车抖动的心。终于,有惊无险的,我们成功翻过了这座山。或许是有了这次的铺垫,接下来几次抬升,我都没再露出囧态了。
从缆车上下来,我们又接着走上了自动扶梯,据说莽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一座真正的无障碍通行的山,前方不是扶梯,就是平地,倒还真是这样,因为我们马上就踏上了悬空栈道。
一条条窄道盘旋在山上,好似一条卧着的龙的脊背。我抓紧扶手,缓缓地将脑袋伸出去。望着车不知道有多高的山地,我浑身都在颤抖,但又舍不得离开,只好掏出手机拍张照留恋。转头向后看去,岩壁近得能看清每一道皱纹,某处裂缝里挤着几丛倔强的小树,不知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力,才能支撑着他在这贫瘠的岩壁上生长;另一块凸出的岩石上,地衣用几百年时间晕染出靛青色的水墨画,却不知为何缺了个角,也许这山上有不知名的小动物,在嬉戏中不小心将它撞碎了。转弯时栈道突然悬空延伸,整个人像被抛进巨大的立体沙盘。向下望,树冠变成西兰花大小的绿点,偶尔有断枝落下,要经过足足三次心跳才能传来微弱的回响。最惊心的是那些支撑柱,看似纤细的钢管被嵌进岩壁,不知这个工程是花费了多么巨大的人力物力才能达到的,工人在如此陡峭的斜壁上施工,想想就令人后怕。
忽然,大姨走过来,伸出双手向上托举,用夸张的语气说:“哇,你们看这雾好漂亮。”向前方望去,不知何时雾气开始蔓延,从岩缝中,从栈道下,从树隙中,袅袅上升。像是隔壁邻居烟斗中的烟气,却是清香代替了刺鼻味;像是仙女的丝带,在凡间游玩时随风飘舞;像是山神吐出的霜气,薄的可以透过叶脉的翠影。雾渐渐变浓了,前方栈道桥边的扶手已经消失了,只有略微几根线条在雾中若隐若现。空中的雾像牛奶一样倾泻而出,在空中翻卷着,腾飞着,阻隔着对面的山和人。这雾啊,像画家的笔,将青峰画作水墨,将栈道画作天梯,将宣泄嚎叫的人们,画作画卷中最美的色彩。
我们似仙人般乘着雾向前去,途径一个休息点,有工作人员免费为我们分发红色祝福带,外公拿了一个长寿的带子,轻轻地将它挂在了松树上。至于我拿了个身体健康心想事成的带子,我将它系在手上,不愿就这么将他放下。
我们被雾推着走,走到了两座山峰的正中央,在这里围满了人,凑近一看一座爱心池,这爱心池呀,像是这两座山峰,千百年来相依的展现,在雾气缭绕中,充满了诗情画意。雾渐渐散去,爱心池的水面印出了山峰,天与树的景。忽然我看见池中有一道圆光,我抬头望去。一抹雾缭绕在一座山峰上,透着光,映出了一道佛光,最神奇的是那佛光不偏不倚的立在那山峰上,似乎真有一位济世佛陀坐在上面在捻指微笑。几个呼吸间,周围的雾涌了上去,这奇观异景就这么消失了,池面也突然泛起了涟漪,似也在为此惋惜。
我们收拾行囊向前方迈出,姐姐拉着我说:“快看,那是五指峰!”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那座山像一个巨大的手掌,五座岩峰从苍翠的林海中突兀地拔起,如同五根被时光淬炼过的青铜指节。中指峰最高,笔直地刺向云端,岩壁上的水蚀纹路在云雾的映衬下像极了指纹的涡旋;无名指峰微微内扣,半山腰横生的古松恰似一枚翡翠戒指;小指峰最是嶙峋,风化的石柱间垂下十几条藤蔓,仿佛被山神随意缠绕的丝线。“‘何必寻五岳,此间即仙乡’,古人说的没错啊,多么壮丽的奇观!”大姨夫感慨道。他拿起手机,在不同的角度,不断的拍照,似乎这样就可以留下他在此地行走过的痕迹。
姐姐说:“前面马上又还有一个景观,快点儿。”她拉着我就往前面跑。转过一个拐角,一根巨大的石柱屹立在栈道外,往下望去,深不见底,姐姐说,这个石柱有500多米高,垂直节理发育的花岗岩在冰川、雨水侵蚀下,两侧岩体剥落,独留最坚硬的岩核屹立至今,真是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风带着时间的种子,推着我们继续前行。走着走着,就来到一个巨大的,科技感雄厚的建筑——摩天岭电梯。大姨夫指着电梯说,这座电梯有140米高,相当于50层楼,完全就是现实版的流浪地球电梯。缴费后我们进入电梯,当轿厢穿过云雾层,玻璃突然变成毛玻璃——那是无数水珠在金属框架上集体跳崖。此刻若回头俯瞰,栈道上的游客已缩成彩色蚂蚁,而电梯投下的阴影,正缓缓碾过整片原始次生林,如同巨人的秒针划过绿色表盘,这是嵌在高崖上的钢铁闪电。
继续前行。我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小天台。“欲问仙踪何处觅,天台绝顶见飞鸾”,说的就是这里。站在平台上向下望去,平时高大的树木,此时就像画圈上的一个绿色小点,渺小却不可或缺。我们站在海拔1780米的观景台上,脚下岩石台地不过半个篮球场大,却敢向虚空探出大半身体,围栏外三寸便是垂直落差700米的深渊,风从那里卷上来时,会带着森林的芬芳。“这里的云是会认路的。晨雾总先淹没东侧的罗汉峰,再顺着岩褶爬上平台,把游人的裤脚染成深灰。”大姨夫说,“这是一座仙境。”突然有鹰啸破空而来。抬头只见鸟群在空中翱翔,穿过一片片云海,冲入天际。
姐姐问我,你知道为什么莽山有这么多的植被吗,我摇摇头。她指着山上的树说:“莽山的植被之所以这么丰富,是由于地形气候和人文的共同影响。”她歇了口气,“大冰期时由于莽山独特的地形地貌,保留了部分的古老植被。再加上莽山的海拔高,垂直分异大。除此之外,这里的瑶族文化非常多,他们信仰神山,因此有许多保护植被的措施。”我点点头,看着这雄厚壮丽的莽山,我把红带从手臂上取下,绑在栏杆上,想着其他未去的景点。我想在未来的某天,我还会再来到这里的吧。
云涛翻涌千层浪,松韵长吟万古弦。看着手机相册里的画面,我想我们带不走一片莽山的叶子,却把整座山的魂魄装进了记忆的陶罐 那些雾中时隐时现的佛光,栈道下方深不可测的树海,甚至高空中不经意对视的鸟儿,都将成为往后岁月里,突然浮上心头的,潮湿的绿。
作品点评
这篇游记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莽山之旅的奇幻画卷。作者巧妙运用通感手法,使自然景观充满灵性。文字如摄像机般精准捕捉动态细节,展现出生动的画面感。情感脉络自然流转,从初见的毛孔舒张到悬空栈道的战栗,最终升华至对自然神性的体悟。文中穿插地质知识与人文观察,使游记兼具审美深度与思想厚度,结尾"潮湿的绿"的意象尤为精妙,将具象风景转化为永恒的记忆烙印。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本季度若与荣誉擦肩,请不要停止热爱,下轮角逐的大门依旧为您敞开。
编辑:陈琪
二审:张红萍
三审:李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