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328.陈茜涵 | 郴州市第一中学学生
2025-06-13 11:27:55



陈茜涵

郴州市第一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陈茜涵,女,2008年7月出生,郴州市第一中学学生。

创作背景:郴州值得被书写,不仅在于山水有灵、风物含情、文脉深长,更因为在高铁时代把城市变得千篇一律时,郴州仍保持着自然的原始美。作者通过此文介绍郴州,蕴含每位郴州人的脉脉深情,为正在淡化的乡土中国留存一份活的标本。


代表作品

一城山水半城情

 

参赛作者:陈茜涵(郴州市第一中学)

指导老师:廖晒君(郴州市第一中学) 


郴州,因为湖南旅发大会而声名远播。可它又怎会止步于宣传片中的故事?

郴州的山水,不似北方的粗犷,也不比江南的柔媚,自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这里的山沉稳厚重,水清澈灵动,草木茂盛却不杂乱,一切都恰到好处。

苏仙岭的至高点,把郴州的悠然尽收眼底;身后的点点灯火,像掉入东江的颗颗繁星。晴天,东江湖水碧绿如翡翠,波光粼粼,与周围的青山绿树相映成趣。湖面上,几只小船悠然自得地划过,留下一道道细腻的波纹。渔夫一网撒下,那山影便碎成千万片,晃晃悠悠,许久方能复合。在这方山水总指挥下,新鲜出炉的烤鱼在烤架上嗞嗞作响,裹挟着辣椒、鱼脂和炭火烟熏味的香气成为一个个音符,为游客爽朗的笑声伴奏。

我曾在雾漫小东江边遇见一位老渔夫,他须发皆白,脸上皱纹纵横,却精神矍铄。问他在此打鱼多久了,他咧嘴一笑,露出几颗黄牙:"打从记事儿起,就在这江上讨生活喽。"言罢,又划着小船,慢慢消失在晨雾之中。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渔夫宽厚的臂膀诉说着壮年的拼搏,明亮的眼睛吐露着生活的美满,我仿佛瞥见百姓的日子朝阳般越过越红火。皱纹掩饰了少年的稚气,同时镌刻着壮年的坚毅。郴州的山水,便如那老渔夫一般,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保持着本真的模样。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千百年来,默默注视着人世的变迁。

 阴雨天,你或成为缠缠绵绵的莽山森林公园山水画中的一景,或注视着仰天湖的水鸟在蒙蒙细雨中盘旋。偶尔的倾盆大雨,钟乳林立的万华岩或许是理想的遮蔽处。水滴从洞顶落下,叮咚作响,与哗哗哗的雨声相得益彰。钟乳石形态各异,在灯光的映照下,呈现出瑰丽的色彩,有的如擎天玉柱,有的似飞瀑流泉,更有形似仙翁、神女者,栩栩如生。如此般的艺术品在眼前铺展开来,避雨的焦急化作赏雨的闲适,于“南岭明珠”上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除了风景,我也喜欢追寻郴州的角落感受那些慢节奏却动人的烟火气。偶尔奢华的晚餐固然浪漫,但长久陪伴的一碗粉,让我更心安。白露塘创办几十年的粮站杀猪粉,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栖凤渡鱼粉自庞统初次品尝后推广开来,成为多少郴州人的乡愁,令多少游客魂牵梦绕。在上学或工作的清晨:“嗦碗鱼粉!”是很多郴州市民的日常,通过味蕾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这就是郴州的烟火人间带给我的踏实和期待,大饱眼福同时大饱口福,眼到,口也到。

朝阳会再次升起,紫薇花总要开,一个宣传片讲不完一座城没讲完的故事。想听,要自己来,方可心到。


作品点评

这篇《一城山水半城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郴州"山水与烟火"的双重韵味。作者突破传统山水散文的框架,将"旅发大会"的现代叙事与"老渔夫黄牙"的乡土记忆巧妙缝合,在"宣传片"与"一碗粉"的意象碰撞中展现城市的多维面相。写景时尤擅通感修辞。结尾"心到"的召唤,既是对旅游宣传的超越,更是对"山水养人"本质的诗意回归,成就了一部有温度的城市散文诗。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陈琪

二审:张红萍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