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宏大浪潮中,产业转移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2025年,湖南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成绩斐然,半年超2200亿的承接额、超八成的履约率。这份亮眼答卷不仅仅是数字的飞跃,更是湖南勇敢跳出传统承接模式,凭借“区位重构”“服务穿透”和“生态赋能”等综合优势,打造出一套产业转移“2.0时代”全新解法的智慧实践。
从“地理节点”到“效率枢纽”,降本增效显新势。传统的区位优势局限于地理的空间距离,湖南正以不断增长的物流效率和供应链响应速度重新定义“近”的概念。逐渐成形的“米”字型高铁网,将普通内陆省份转变为一个连接长江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效率枢纽。从郴州嘉禾的东莞大为精密制造项目实现“24小时直达”,到怀化国际陆港对外的箱包物流成本与沿海城市持平,再到湖南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实现“十连降”,并连续4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南通过系统性降本增效,创造出大放异彩的新区位优势。丰富的矿产资源,也为湖南新兴产业落地提供了“先天优势”。怀化溆浦县硅砂产业园项目的扎根落地,郴州转向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的踊跃尝试,正是“家里有矿”向产业高端化转型的有力实证。以“成本洼地”与“效率高地”的双重身份,湖南正持续释放区位引力,让产业转移项目“近者悦,远者来”。
从“政策优惠”到“机制升级”,穿透服务促新生。如果说过去招商引资靠的是土地、税收等“政策优惠”,那湖南现在施行的是升级版的“穿透性”服务,直接透析到项目落地和企业运营的每根毛细血管。以省工信厅牵头的多部门协同机制,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攻坚”,为项目落地提供“保姆式”的全流程精细化服务。针对项目落地面临的用地、用能、融资等痛点,省级层面直接统筹协调,建立“问题解决闭环”机制,确保项目承接有力、扎根有固、发展有势。“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则为重大项目配备专属“护航团队”。此外,湖南积极探索“飞地园区”模式,创新税收分成等利益共享机制,打破跨区域合作壁垒,为产业转移注入新活力,充分展现了“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的合作共赢理念。
从“企业集聚”到“雨林共生”,生态磁力育新机。产业转移的最高境界,不是简单地把企业“搬”过来,而是让它们能“长”出来,而“生态磁力”能让转移产业不仅“落地”,更能“生根结果”,发展得更有信心、更有保障。湖南目前已培育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5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可自我迭代、持续进化的“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良好营商环境是生态磁力的核心。湖南营商环境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省级前十、中西部第一,这些优厚条件形成的“磁极”,吸引大批企业在湘投资兴业。长沙经开区与江苏芯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项目,因与本地绿色智能计算产业发展趋势高度契合,实现了“落地即融合”;特变电工在衡南县发展20多年,不仅自己扎根,还带动了18家配套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实现了从“树”到“森林”的蜕变。
从“黑马突围”到“高端转型”,从“分散”快速承接迈向“链条式”集群发展,湖南的产业转移已迈入“重质量、重价值”的新阶段,告别简单的产能搬迁,持续深入地展开一场涉及区位价值、服务模式和产业生态的系统性重塑。未来,湖南将持续发挥好“一带一部”黄金坐标的效能,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赛道上久久为功,为全国产业转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湖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