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192.李泓雷 |  湘南学院学生
2025-06-03 10:46:37

  李泓雷

 湘南学院学生

作者简介

李泓雷,男,2006年8月出生,现就读于湘南学院。 

代表作品

郴州:山水间的诗与烟火

参赛作者:李泓雷(湘南学院


郴州,一座被时光与山水浸润的城。北纬25°的风拂过南岭,将这座“林中之城”的轮廓勾勒成一首流淌千年的诗——既有“郴江幸自绕郴山”的婉约,也有“人间天上一湖水”的磅礴,更有“半条被子”的温情与烟火升腾的市井。  

晨雾初散时,东江湖的眉眼便舒展开来,碧波如镜,倒映着两岸青山的苍翠,湖面蒸腾的薄雾似轻纱漫卷,将小东江染成一幅水墨丹青。渔舟轻摇,船头的老者扬手撒网,金丝般的网线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光,惊破江面的静谧。这里的雾,是自然的私语,年均240天的雾期,让东江湖成了摄影师追逐光影的秘境,也成了诗人笔下“天青色等烟雨”的注脚。若乘一叶画舫穿行湖心,可见兜率灵岩的溶洞如龙宫隐匿,龙景峡谷的飞瀑似银河倾泻,而东江大坝——这座亚洲第一的薄壳拱坝,则以人类智慧的雄浑,将一湖碧水化作湘南大地的血脉。  

丹霞地貌的狂野在高椅岭展露无遗。红岩如烈焰灼烧大地,碧水似翡翠镶嵌其间,蜿蜒的龙脊山道在险峰间盘旋,每一步都踩在自然的奇诡与壮美之上。这里是未经雕琢的处女地,水洼如镜,倒映着赤壁与蓝天,仿佛造物主打翻的调色盘,将“美得一塌糊涂”的惊叹留给每一个驻足者。而更远处的莽山,则以“南国天然树木园”的苍莽,将原始森林的秘境推向极致。1902米的猛坑石峰刺破云层,林间千年红豆杉与莽山烙铁头蛇共生,云雾缭绕时,恍若踏入《山海经》中的神话。  

山水之外,郴州的骨骼里镌刻着人文的厚重。苏仙岭上,秦观笔下的“三绝碑”静立千年,词句间的孤寂与苏轼的跋、米芾的字一同凝固成岩壁上的叹息。传说中,少年苏耽在此乘白鹤升仙,留下“橘井泉香”的济世佳话;而山顶的屈将室,则锁着张学良“恨天低,大鹏有翅难展”的愤懑,历史的风云在此交错。板梁古村的青石板路上,600年的时光在飞檐翘角间流淌,刘氏宗族的兴衰与湘南民居的风水玄机,化作雕花窗棂上的纹路,无声诉说着“湘南第一村”的荣光。  

暮色四合时,古城的烟火气悄然升腾。裕后街的灯笼次第亮起,湘南民居的灰瓦白墙下,清吧的吉他声与鱼粉的香辣味交织。栖凤渡鱼粉,一碗红汤滚沸,辣得人汗流浃背,却酣畅如三国庞统的顿悟;东江鱼的鲜嫩裹着茶油的香,临武鸭的紧实佐以冰糖橙的甜,舌尖上的郴州,是山水的馈赠,亦是市井的温情。若倦了,便潜入汝城98℃的温泉,任氤氲的热气洗去尘嚣,看万亩竹海在月色中婆娑,方知何为“福地”的真意。  

郴州的魂,在山水,在历史,更在人间。它是秦观词中的一缕愁思,是徐霞客笔下一段游记,是旅人镜头中的一抹晨雾,也是寻常巷陌里一碗滚烫的烟火。正如仰天湖静卧高山之巅,宛如一滴泪,映照着天地辽阔,也浸润着红尘温柔。

作品点评

该作品文笔尚可,但叙述拖沓,语句过于追求优美导致许多语句衔接不畅,主旨明确,叙事目的性较强,整体本文尚可,但仍需继续雕琢。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吴    娜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